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5939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包括固定于建筑背光表面的具有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监测太阳光照强度的第一光照传感器、监测人工光照强度的第二光照传感器以及中控设备;人工光源的出射光将建筑工程的阴影全部或者部分覆盖。在建筑工程上搭建该光照系统后,光照系统对太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建筑工程阴影部分进行补光,以此改变建筑工程阴影信息,比如完全消除影响,或仅改变阴影的长度或形状,使得卫星图片、航拍图片中观察不到地面建筑工程的真实日照阴影,无法根据建筑工程阴影信息推算建筑工程的真实高度、真实体量等信息,由此加强地面建筑工程的隐藏效果。该光照系统结构简单、无人操作、智能化调节光照。

A lighting system to change the sunshine shadow of grou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
本技术属于光照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
技术介绍
在卫星侦察、航拍等手段中,可以通过分析地面建筑工程的日照阴影长度、形状,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等数据反向推算出地面建筑工程的高度、体量等目标信息,也是目前三维城市、三维地形批量化生成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建筑工程的日照阴影信息将会暴露建筑工程的所在以及高度、体量等信息,致使重要的地面建筑工程目标信息易暴露,如何消除地面建筑工程的日照阴影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以解决地面建筑工程因日照阴影信息而暴露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包括固定于建筑工程背光表面的具有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监测无遮挡地面太阳光照强度的第一光照传感器、监测人工光照强度的第二光照传感器以及中控设备;第一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中控设备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中控设备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中控设备的光照强度控制输出端与人工光源的光强调节端连接;人工光源的出射光将建筑工程的阴影全部或者部分覆盖。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建筑工程上搭建该光照系统后,光照系统对太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地面建筑工程阴影部分进行补光,以此改变建筑工程阴影信息,比如完全消除影响,或改变阴影的长度或形状,使得卫星图片、航拍图片中观察不到地面建筑工程的真实日照阴影,因此不能根据建筑工程阴影信息推算建筑工程的真实高度、真实体量等信息,由此加强地面建筑工程的隐藏效果。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人工光源的光照强度达到或接近太阳在地面的光照强度。实现太阳光强度的模拟。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中控设备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一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人工光源的光强调节端电连接。由第一比较器对第一光照传感器和第二光照传感器的数值进行比较。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光照传感器位于日照阴影区并朝向人工光源,第一光照传感器位于非阴影区。便于更准确的测出太阳光照强度和人工光源的光照强度。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人工光源固定于建筑工程阴面高处,第一光照传感器和第二光照传感器均固定于地面上。人工光源固定于建筑表面以保证光照角度与方向稳定性。在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人工光源的角度可旋转,第二光照传感器随动地设置于其光线传输通路上。使人工光源的出射光随太阳光照角度而变化,使该光照系统的随动性更好。在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位于非阴影区的光线角度传感器,光线角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中控设备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中控设备的角度调节控制输出端与人工光源的角度调节端连接。光线角度传感器用于自动追踪太阳光角度,自动调节人工光源的角度。在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人工光源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为多个时,多个人工光源均匀的分布在建筑工程背光表面。可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构筑环境,配置不同数量的人工光源。当太阳光角度变化时,可根据日照阴影的面积选择打开或关闭部分人工光源,以节约电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建筑工程上搭建该光照系统后,因建筑工程阴影信息被改变,无法根据建筑工程阴影信息推算建筑工程的真实高度、真实体量等信息,能够加强地面建筑工程的隐藏效果。2)由中控设备进行人工光照强度与太阳光照强度的实时对比,准确性好、智能化程度高,不需人工操作调控,使用方便。3)该系统由人工光源、中控设备和监测装置构成,结构简单、造价不高、便于安装拆解,可以进行人工光源、光照传感器等易耗件的及时替换。4)该系统组织方式自由,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建筑工程类型、外形特点和日照阴影特点进行自由布局和组合,适用面广。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将图1中的光照系统布置在地面建筑工程上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中控设备1、第一光照传感器2、第二光照传感器3、人工光源4、光线角度传感器5、建筑工程6、日照阴影区A。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竖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其包括固定于地面建筑工程6背光表面的具有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4、监测无遮挡地面太阳光照强度的第一光照传感器2、监测人工光照强度的第二光照传感器3以及中控设备1。第一光照传感器2的信号输出端与中控设备1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光照传感器3的信号输出端与中控设备1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中控设备1的光照强度控制输出端与人工光源4的光强调节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人工光源4的光照强度达到或接近太阳在地面的光照强度,即人工光源4能达到太阳光照射在地面的光照强度,实现太阳光强度的模拟。比如人工光源4可以为大功率的具有散光功能的投光灯,其适用于大型场合投光照明,建筑物等照明。该光照系统中的人工光源4的出射光将建筑工程6的阴影全部或者部分覆盖,即对太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建筑工程6的阴影部分进行补光,以改变建筑工程6阴影的长度和形状。全部覆盖建筑工程6的阴影时,人工光源4的光照范围能够时刻完全覆盖日照阴影区A,达到完全消除建筑工程阴影的目的;部分覆盖建筑工程6的阴影时,人工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建筑工程背光表面的具有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监测无遮挡地面太阳光照强度的第一光照传感器、监测人工光照强度的第二光照传感器以及中控设备;/n所述第一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控设备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控设备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中控设备的光照强度控制输出端与所述人工光源的光强调节端连接;/n所述人工光源的出射光将建筑工程的阴影全部或者部分覆盖。/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29 CN 20192164283511.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建筑工程背光表面的具有可调节光照强度的人工光源、监测无遮挡地面太阳光照强度的第一光照传感器、监测人工光照强度的第二光照传感器以及中控设备;
所述第一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控设备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控设备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中控设备的光照强度控制输出端与所述人工光源的光强调节端连接;
所述人工光源的出射光将建筑工程的阴影全部或者部分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光源的光照强度达到或接近太阳在地面的光照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变地面建筑工程日照阴影的光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设备包括第一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光照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人工光源的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刚康青吕楠陈善静崔长彬沈志强丁仕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