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16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左端的入液管、设置在阀体后端的出液管、固定在入液管和出液管外端的管道法兰、设置在阀体顶部开口处外侧阀盖和滑嵌在阀体内侧中部的阀芯,所述出液管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分布的调压筒,且调压筒的内侧底部滑嵌有阀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首先,内部设置有调压结构,当出液管内的液压远高于入液管内液压时,可将内部的液压进行平衡,降低了阀体的受损以及管道连接口处漏液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止回阀的使用安全性,其次,内部设置有电磁式助力结构,当液体回流时可快速进行阀芯的闭合,降低了出液管内的液体在阀芯关闭前涌入到入液管内部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止回阀止回的效果。

A safety check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型止回阀
本技术涉及止回阀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止回阀。
技术介绍
止回阀是指启闭件为圆形阀瓣并靠自身重量及介质压力产生动作来阻断介质倒流的一种阀门。属自动阀类,又称逆止阀、单向阀、回流阀或隔离阀。阀瓣运动方式分为升降式和旋启式。升降式止回阀与截止阀结构类似,仅缺少带动阀瓣的阀杆。介质从进口端(下侧)流入,从出口端(上侧)流出。当进口压力大于阀瓣重量及其流动阻力之和时,阀门被开启。反之,介质倒流时阀门则关闭。然而现有的止回阀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内部无设置调压结构,当出液管内的液压远高于入液管内液压时,无法将入液管和出液管内部的液压进行平衡,易导致阀体的受损以及管道连接口处漏液现象的产生,使用安全性较差,其次,内部无设置助力结构,当出液管内部液体回流时,无法快速的将阀芯闭合,出液管内的液体易在阀芯关闭前涌入到入液管的内部,止回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止回阀当出液管内的液压远高于入液管内液压时,无法进行液体压力的调节处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安全型止回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左端的入液管、设置在阀体后端的出液管、固定在入液管和出液管外端的管道法兰、设置在阀体顶部开口处外侧阀盖和滑嵌在阀体内侧中部的阀芯,所述出液管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分布的调压筒,且调压筒的内侧底部滑嵌有阀块,所述调压筒的内侧位于阀块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挤压弹簧,所述调压筒的外部位于阀块的上方连通有泄压管,且泄压管的自由端与入液管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阀盖的顶部位于阀芯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电磁盒,所述电磁盒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呈竖直分布的软铁芯,所述软铁芯的外部绕接有通电线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阀芯的顶部位于软铁芯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相斥磁块。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内侧呈水平固定连接有检流筒,且检流筒呈尖锥状结构,并且检流筒的尖锥处朝向靠近入液管的一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检流筒的内侧滑嵌有呈水平分布的滑柱,且滑柱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柱,右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滑柱的外部位于检流筒和推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挤压弹簧,所述检流筒的内部位于导电柱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导电块。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磁盒的内部位于软铁芯的右侧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导电块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通电线圈和导电柱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内部设置有调压结构,在出液管的顶部设置有调压筒,在调压筒的内侧设置有阀块和第一挤压弹簧,同时调压筒通过泄压管与入液管连通,当出液管内液压高于入液管内部的液压时,在压力的作用下,出液管内部的液体便会进入到调压筒的内部,并推动阀块向上抬升,当阀块运动到与泄压管同齐时,入液管和出液管便会连通,阀体内部的液压便会恢复平衡,这种结构当出液管内的液压远高于入液管内液压时,可将内部的液压进行平衡,降低了阀体的受损以及管道连接口处漏液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止回阀的使用安全性。2、本技术中,内部设置有电磁式助力结构,在出液管的内侧设置有检流筒,在检流筒的内侧设置有导电块、导电柱和滑柱,同时在阀盖的顶部位于阀芯的上方设置有电磁盒,当出液管液体内回流时,由于液体流动的作用,推板便会带动导电柱与导电块接触,通电线圈便会通电,从而使得软铁芯产生电磁力,在相斥磁块的作用下,阀芯在重力和电磁力的共同作用下,便会快速闭合,这种结构当液体回流时可快速进行阀芯的闭合,降低了出液管内的液体在阀芯关闭前涌入到入液管内部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止回阀止回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压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流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阀体;101、入液管;102、出液管;103、阀盖;104、阀芯;2、管道法兰;3、调压筒;4、泄压管;5、电磁盒;6、软铁芯;7、通电线圈;8、蓄电池;9、相斥磁块;10、检流筒;11、阀块;12、第一挤压弹簧;13、导电块;14、推板;15、滑柱;16、导电柱;17、第二挤压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左端的入液管101、设置在阀体1后端的出液管102、固定在入液管101和出液管102外端的管道法兰2、设置在阀体1顶部开口处外侧阀盖103和滑嵌在阀体1内侧中部的阀芯104,出液管102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分布的调压筒3,且调压筒3的内侧底部滑嵌有阀块11,调压筒3的内侧位于阀块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挤压弹簧12,调压筒3的外部位于阀块11的上方连通有泄压管4,且泄压管4的自由端与入液管101连通。具体的,如图1所示,阀盖103的顶部位于阀芯10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电磁盒5,电磁盒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呈竖直分布的软铁芯6,软铁芯6的外部绕接有通电线圈7,阀芯104的顶部位于软铁芯6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相斥磁块9,电磁盒5的内部位于软铁芯6的右侧安装有蓄电池8,蓄电池8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导电块13连接,蓄电池8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通电线圈7和导电柱16连接,通电线圈7通电后,便会使得软铁芯6产生与相斥磁块9相斥的电磁力,从而带动相斥磁块9远离软铁芯6,蓄电池8的设置,便于通电线圈7的供电处理,当导电块13和导电柱16接触时,蓄电池8便会对通电线圈7供电。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出液管102的开口端内侧呈水平固定连接有检流筒10,且检流筒10呈尖锥状结构,并且检流筒10的尖锥处朝向靠近入液管101的一侧,检流筒10的内侧滑嵌有呈水平分布的滑柱15,且滑柱1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柱16,右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4,滑柱15的外部位于检流筒10和推板14之间设置有第二挤压弹簧17,检流筒10的内部位于导电柱1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导电块13,呈尖锥状结构检流筒10的设置,便于液体正向流动,同时当液体反向流动时,便会带动推板14向内运动,第二挤压弹簧17的设置,便于推板14无压力作用后的复位处理。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止回阀整体通过管道法兰2连接至外接管道之间,当液体进入到入液管101内部时,入液管101内部的液压高于出液管102内部的液压,阀芯104便会抬升,液体便会正常流通,当出液管102液体内回流时,由于液体流动的作用,检流筒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左端的入液管(101)、设置在阀体(1)后端的出液管(102)、固定在入液管(101)和出液管(102)外端的管道法兰(2)、设置在阀体(1)顶部开口处外侧阀盖(103)和滑嵌在阀体(1)内侧中部的阀芯(104),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102)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分布的调压筒(3),且调压筒(3)的内侧底部滑嵌有阀块(11),所述调压筒(3)的内侧位于阀块(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挤压弹簧(12),所述调压筒(3)的外部位于阀块(11)的上方连通有泄压管(4),且泄压管(4)的自由端与入液管(10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左端的入液管(101)、设置在阀体(1)后端的出液管(102)、固定在入液管(101)和出液管(102)外端的管道法兰(2)、设置在阀体(1)顶部开口处外侧阀盖(103)和滑嵌在阀体(1)内侧中部的阀芯(104),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102)的顶部连通有呈竖直分布的调压筒(3),且调压筒(3)的内侧底部滑嵌有阀块(11),所述调压筒(3)的内侧位于阀块(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挤压弹簧(12),所述调压筒(3)的外部位于阀块(11)的上方连通有泄压管(4),且泄压管(4)的自由端与入液管(10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103)的顶部位于阀芯(10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电磁盒(5),所述电磁盒(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呈竖直分布的软铁芯(6),所述软铁芯(6)的外部绕接有通电线圈(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0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腓肋林瑶瑶王爱弟范德六王靖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昊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