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194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围在柱体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左右两侧的紧固件之间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护板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所述紧固件包括夹板,夹板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螺纹杆穿过固定块和夹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通过设置护角装置,通过固定杆上的主旋纹与副旋纹的相互啮合作用,旋转固定杆,固定杆带动定板不断挤压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夹角位置,增强夹角的稳定性,避免混凝土从夹角处渗出或将夹角涨开导致混凝土流出的情况发生,通过固定角板插入角槽内,将上下位置的护角装置连接起来,进行固定,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A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rchite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建筑施工于设备处理
,具体为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支承是在建筑上用于混凝土现浇施工的模板支撑结构,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早前的模板支撑架多由木制棒材或者铁制管材制成,受其尺寸的限制,其高度不具有可调性;其后的模板支撑架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其存在的问题是拼装和搭建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费工费料、质量差、浪费资源、不美观且难以调整;目前的模板支撑架已经出现像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结构这样的具有可伸缩性并且重复利用的全钢制支架;但现有的模板支承结构的结构强度即稳定性普遍较差,同时对于模板夹角位置,往往没有很好的支承结构应用,容易导致混凝土在边角处涨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建筑支承结构稳定性差同时对于边角的支承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围在柱体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左右两侧的紧固件之间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护板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所述紧固件包括夹板,夹板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螺纹杆穿过固定块和夹板,固定块内设有螺纹,螺纹与螺纹杆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所述第一护板上对应空槽位置设有嵌钉,嵌钉伸入空槽内。其中,所述夹板上内侧靠近第一护板位置设有斜齿。其中,所述辅振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微电机,壳体内左侧位置设有固定板,微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穿过固定板,固定板通过左侧的固定柱固定于壳体内左侧壁上,电机轴上穿过固定板一端设有转盘,转盘上设有配重块。其中,所述配重块在转盘上位偏转盘圆心位置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夹角处设有护角装置。其中,所述护角装置包括夹块,所述夹块上靠近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位置分别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定板,所述夹块内设有固定杆,固定杆与定板相连,固定杆上设有副旋纹,所述夹块内设有主旋纹,主旋纹与副旋纹相互啮合。其中,所述夹块上右下方位置开设有角槽,角槽内设有固定角板。其中,所述夹块上四周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边板,夹块上还设有加强直筋与加强斜筋。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结构设置巧妙且布置合理,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斜齿,当夹板紧紧夹住第一护板时,斜齿咬在第一护板上,增加夹板与第一护板的摩擦力,从而加强紧固件对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固定强度,避免护板脱落。2、本专利技术中,在浇筑混凝土后,通过开启微电机,由于微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了转盘,同时转盘上偏心位置设置了配重块,由于配重块的偏心设置,当电机轴转动时,产生离心力,从而带动固定振动,进而传递至壳体上,带动第一护板进行振动,进行辅助振动混凝土,保证柱体的结构强度。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护角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固定杆上的主旋纹与副旋纹的相互啮合作用,旋转固定杆,固定杆带动定板不断挤压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夹角位置,增强夹角的稳定性,避免混凝土从夹角处渗出或将夹角涨开导致混凝土流出的情况发生,通过固定角板插入角槽内,将上下位置的护角装置连接起来,进行固定,进一步增加稳定性。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夹块上设置边板与加强筋,进一步增强夹块的结构强度,保证在固定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的夹角时,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应对混凝土的膨胀,保证护板的稳定性,形成稳定且有力的支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A处的结构示意简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护角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护角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辅振器的结构示意简图。图中标记:1、第一护板;2、柱体;3、紧固件;4、螺纹杆;5、第二护板;6、辅振器;7、夹板;8、固定块;9、螺纹;10、斜齿;11、空槽;12、嵌钉;13、夹块;14、凹槽;15、定板;16、固定杆;17、主旋纹;18、副旋纹;19、角槽;20、固定角板;21、边板;22、加强直筋;23、加强斜筋;24、壳体;25、微电机;26、电机轴;27、固定板;28、轴承;29、转盘;30、配重块;31、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3,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所述夹板7上内侧靠近第一护板1位置设有斜齿10。通过设置斜齿10,当夹板7紧紧夹住第一护板1时,斜齿10咬在第一护板1上,增加夹板7与第一护板1的摩擦力,从而加强紧固件3对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1)与第二护板(5)围在柱体(2)外侧四周位置,所述第一护板(1)上上下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紧固件(3),左右两侧的紧固件(3)之间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第一护板(1)上右侧位置设有辅振器(6),所述紧固件(3)包括夹板(7),夹板(7)上外侧位置设有固定块(8),螺纹杆(4)穿过固定块(8)和夹板(7),固定块(8)内设有螺纹(9),螺纹(9)与螺纹杆(4)相啮合,所述第二护板(5)上左右两端位置开设有空槽(11),所述第一护板(1)上对应空槽(11)位置设有嵌钉(12),嵌钉(12)伸入空槽(11)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7)上内侧靠近第一护板(1)位置设有斜齿(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振器(6)包括壳体(24),壳体(24)内设有微电机(25),壳体(24)内左侧位置设有固定板(27),微电机(25)的电机轴(26)通过轴承(28)穿过固定板(27),固定板(27)通过左侧的固定柱(31)固定于壳体(24)内左侧壁上,电机轴(26)上穿过固定板(27)一端设有转盘(29),转盘(29)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明晶姚孝丹黄少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中功立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