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
本技术涉及填充墙构造柱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
技术介绍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特别是在L型填充墙的转角处,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为二次结构,预留竖向柱插筋,转角处两墙肢砌体留置马牙搓并伸出水平拉结筋,待填充墙砌筑完成并绑扎好构造柱钢筋后,方可封闭并加固构造柱模板,最后浇捣构造柱混凝土。传统的L形填充墙转角处构造柱模板安装往往需要在砌体结构上打孔穿套管结合木楞和钢管锁紧加固,其缺陷是:在砌体墙上打孔容易导致砌体开裂,会破坏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压强度,降低墙体的稳定性,进而会降低填充墙构造柱水平载荷承受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其具有能够提升填充墙构造柱水平载荷承受能力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包括L型外模板(1)、L型内模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压杆(3)、内压杆(4)、驱动装置(6)和底座(5),所述外压杆(3)的一端抵接所述L型外模板(1),所述外压杆(3)远离所述L型外模板(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6)上,所述内压杆(4)的一端抵接所述L型内模板(2),所述内压杆(4)远离所述L型内模板(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6)上,所述驱动装置(6)安装在所述底座(5)上,所述驱动装置(6)驱动外压杆(3)或内压杆(4)轴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包括L型外模板(1)、L型内模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压杆(3)、内压杆(4)、驱动装置(6)和底座(5),所述外压杆(3)的一端抵接所述L型外模板(1),所述外压杆(3)远离所述L型外模板(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6)上,所述内压杆(4)的一端抵接所述L型内模板(2),所述内压杆(4)远离所述L型内模板(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6)上,所述驱动装置(6)安装在所述底座(5)上,所述驱动装置(6)驱动外压杆(3)或内压杆(4)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铰接在所述底座(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包括:限位筒(61)、第一齿轮(62)、连接座(63)和第二电机(64),所述限位筒(61)中部断开设有缺口,所述第一齿轮(62)与所述限位筒(61)同轴设于所述缺口内、且与所述限位筒(6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64)上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二齿轮(65),所述第二齿轮(65)与所述第一齿轮(62)啮合,所述限位筒(61)、所述第二电机(64)均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6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L型填充墙构造柱的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压杆(3)和所述内压杆(4)的横截面形状为腰型,所述外压杆(3)和所述内压杆(4)靠近所述驱动装置(6)的一端的两侧弧面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齿轮(62)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供所述外压杆(3)或所述内压杆(4)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621),所述限位筒(61)设置有供所述外压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轶,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佰邦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