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合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12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包括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左半壳体、右半壳体相对布置且转动安装构成筒体;筒体上开设有位于转动安装部位上方的缺口;筒体内壁靠近底部具有托住桶形基础的底托;筒体的右半壳体外壁上设有系泊孔;筒体的左半壳体高度高于右半壳体,锚泊基础贯入至海床设计深度,移除桶形基础,右半壳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其上端抵住左半壳体内壁上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时组装在桶形基础的底部外侧,其沿沉贯方向的面积非常小,阻力相对较小,贯入海床后,通过张拉锚链使左半壳体与右半壳体发生相对旋转,使沿锚链方向能兜住较大面积的海床土体,且内部能夹持较多的海床土体,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抗拔承载力。

A kind of suction penetration anchorage foundation which can rot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浮式平台或深水网箱的锚泊
,具体是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
技术介绍
桶形基础(也称吸力桩,suctionpile),其多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倒扣大直径钢制圆桶。埋入式吸力锚(embeddedsuctionanchor)能利用桶形基础进行施工其抗拔承载力主要由圆桶四周与土体的摩擦及部分海床土体的自重产生,具体与系泊点位置、海床土体类型、沉贯深度等有关。一般地,埋入式吸力锚的表面积有限,故其与土体的摩擦力也有限;另一方面,埋入式吸力锚沿锚链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也非常有限,故其沿锚链方向能兜住的海床土体的面积较小,海床土体的自重对锚泊力的贡献也较小。若通过增大埋入式吸力锚的长度与直径来提高其抗拔承载力,则大大增加施工难度,也是不可取的。可见,有必要对埋入式锚泊基础进行创新性设计,使其具有较大的抗拔承载力,且施工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由两个圆弧形板相互铰接而成,在海床中锚链作用下两个圆弧形板可产生相对旋转,使沿锚链方向能兜住较大面积的海床土体,且内部能夹持较多的海床土体,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抗拔承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左半壳体、右半壳体相对布置且转动安装构成筒体;筒体上开设有位于转动安装部位上方的缺口;筒体内壁靠近底部具有托住桶形基础的底托;筒体的右半壳体外壁上设有系泊孔;筒体的左半壳体高度高于右半壳体,锚泊基础贯入至海床设计深度,移除桶形基础,右半壳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其上端抵住左半壳体内壁上部。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均为与桶形基础外壁相配合的圆弧形板,左半壳体的内径、外径与右半壳体的内径、外径分别相等。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壳体外壁上具有一对沿径向分布的转轴,右半壳体外壁上具有与转轴相配合的套筒;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下方的左半壳体截面、右半壳体截面均为半圆形,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上方的左半壳体、右半壳体上向上倾斜切割构成呈“V”形的缺口,缺口上方纵向向上延伸至筒体顶部构成开口。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下方的左半壳体、右半壳体高度相同,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上方的右半壳体高度大于筒体半径,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上方的左半壳体高度大于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上方的右半壳体高度。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壳体、右半壳体的内壁靠近底部分别设有半环状的左底托、右底托,左底托、右底托构成托住桶形基础的底托。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半壳体外壁中下部设有纵向安装的固定板,固定板上具有系泊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1、本专利技术由左半壳体与右半壳体相互组装而成,施工时左半壳体与右半壳体包围在桶形基础的外侧,其沿沉贯方向的面积非常小,利用桶形基础进行沉贯施工较为方便,阻力相对较小;2、本专利技术贯入海床后,通过张拉锚链使左半壳体与右半壳体发生相对旋转,使沿锚链方向能兜住较大面积的海床土体,且内部能夹持较多的海床土体,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抗拔承载力。3、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示意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示意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右半壳体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左半壳体三维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依靠自重下沉接触海床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与桶形基础组装剖面详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桶形基础在负压吸力作用下贯入海床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桶形基础移除后的锚泊基础姿态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工作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左半壳体;2、右半壳体;3、系泊孔;4、转轴;5、套筒;6、底托;7、桶形基础;8、施工绳索;9、锚链;A、海床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12所示,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包括左半壳体1、右半壳体2;左半壳体1的下部呈半圆形形状,半圆形上端的两外侧设置一对转轴4,左半壳体1在转轴4以上的部分呈倾斜缺口状;右半壳体2的下部呈半圆形形状,半圆形上端的两外侧基于支座设置一对与转轴4相配合的套筒5,右半壳体2在套筒5以上的部分呈倾斜缺口状;右半壳体2中下部的外侧设置系泊孔3;左半壳体1的内径与外径与右半壳体2的内径与外径均分别相等;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的底端内弧面均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底托6;右半壳体2在套筒5以上部分的高度大于圆弧板的半径,左半壳体1在转轴4以上部分的高度大于右半壳体2在套筒5以上部分的高度。上述提及的“左半壳体”与“右半壳体”,仅为了区别两个圆弧板,并无特定的“左”、“右”指向,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图4给出了所提锚泊基础的效果图,锚泊基础呈对称形状。左半壳体1的下部呈半圆形形状,半圆形上端的两外侧设置一对转轴4,左半壳体1在转轴4以上的部分呈倾斜缺口状,如图6所示。为了加强转轴4与左半壳体1的连接,在转轴4的位置处的圆弧板稍微进行扩大,相应地右半壳体2在该位置处进行缩小,以此达到相互配合,实现相互旋转。左半壳体1呈对称形状。右半壳体2的下部呈半圆形形状,半圆形上端的两外侧基于支座设置一对与转轴4相配合的套筒5,右半壳体2在套筒5以上的部分呈倾斜缺口状,如图5所示。右半壳体2呈对称形状,转轴4与套筒5配合部位上方的左半壳体1、右半壳体2上向上倾斜切割构成呈“V”形的缺口,缺口上方纵向向上延伸至筒体5顶部构成开口。右半壳体2基于套筒5组装、套入左半壳体1的转轴4后,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的上部可发生相对旋转,旋转至最大幅度时右半壳体2的上端可接触、抵住左半壳体1的上端内侧,如图7所示。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的下部均呈半圆形形状,相互组合后,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的下部组成完整的圆形,如图3与图4所示。施工时该完整的圆形套在桶形基础7的底部外侧,接触紧密、稳定性高,便于沉贯施工。右半壳体2中下部的外侧设置系泊孔3,锚链9系泊在系泊孔3上。系泊孔3的高度小于转轴4的高度,故通过锚链9张拉右半壳体2时,锚链拉力的作用点与作用方向相对于转轴4属于偏心方向,锚链拉力迫使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发生相对旋转。所提锚泊基础使用桶形基础7进行施工,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的内径略大于桶形基础7的外径;左半壳体1与右半壳体2底端底托6的上端面呈水平状,底托6呈圆环形分布,底托6的内径与桶形基础7的内径相等。施工时锚泊基础与桶形基础7的组装如图8与图9所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左半壳体、右半壳体相对布置且转动安装构成筒体;/n筒体上开设有位于转动安装部位上方的缺口;/n筒体内壁靠近底部具有托住桶形基础的底托;/n筒体的右半壳体外壁上设有系泊孔;/n筒体的左半壳体高度高于右半壳体,锚泊基础贯入至海床设计深度,移除桶形基础,右半壳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其上端抵住左半壳体内壁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左半壳体、右半壳体相对布置且转动安装构成筒体;
筒体上开设有位于转动安装部位上方的缺口;
筒体内壁靠近底部具有托住桶形基础的底托;
筒体的右半壳体外壁上设有系泊孔;
筒体的左半壳体高度高于右半壳体,锚泊基础贯入至海床设计深度,移除桶形基础,右半壳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其上端抵住左半壳体内壁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壳体、右半壳体均为与桶形基础外壁相配合的圆弧形板,左半壳体的内径、外径与右半壳体的内径、外径分别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生旋转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半壳体外壁上具有一对沿径向分布的转轴,右半壳体外壁上具有与转轴相配合的套筒;转轴与套筒配合部位下方的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龙祝磊刘伟肖赟张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