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3500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用于处理受无机盐污染的河湖底泥,该多孔生物聚合剂是由50~70wt%的药剂A和30~50wt%的药剂B混合均匀后制成1‑3mm的不规则球体经粉碎得到的粒径≤20目的固体颗粒,所述固体颗粒的pH值为5.0‑6.0,其中:所述药剂A由10~30wt%的纤维素、20~50wt%的淀粉和20~40wt%的氨基酸均匀混合而成;所述药剂B由40~70wt%的糖化酶和30~60wt%的柠檬酸均匀混合而成。该聚合剂用于处理受无机盐污染的河湖底泥时,泥水分离速度快、余水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及以上,底泥达到绿化种植土标准。

A kind of porous biopolymer for river lake ecological desilting and sediment dewat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湖底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
技术介绍
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时,通常采用有机类絮凝剂如PAM或无机类絮凝剂如PAC来实现泥水分离的脱水作用,其中有机类絮凝剂由于用量少、成本低,得以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生态清淤泥浆浓度变化幅度大,存在有机类絮凝剂投加过量的情况,滤水拉丝现象严重,且大量的有机类絮凝剂长期存在底泥中,会形成有毒有害物质,不利于脱水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综上,目前有机类絮凝剂的添加对脱水的底泥和余水都有较大的二次污染风险,制约了河湖内源治理生态清淤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既能使泥水快速分离,又能使分离后的底泥和余水达到环保要求的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为此,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用于处理受无机盐污染的河湖底泥,该多孔生物聚合剂是由50~70wt%的药剂A和30~50w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其特征在于,该多孔生物聚合剂是由50~70wt%的药剂A和30~50wt%的药剂B混合均匀后制成的不规则球体,所述不规则球体的pH值为5.0-6.0,其中:所述药剂A由10~30wt%的纤维素、20~50wt%的淀粉和20~40wt%的氨基酸均匀混合而成;所述药剂B由40~70wt%的糖化酶和30~60wt%的柠檬酸均匀混合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其特征在于,该多孔生物聚合剂是由50~70wt%的药剂A和30~50wt%的药剂B混合均匀后制成的不规则球体,所述不规则球体的pH值为5.0-6.0,其中:所述药剂A由10~30wt%的纤维素、20~50wt%的淀粉和20~40wt%的氨基酸均匀混合而成;所述药剂B由40~70wt%的糖化酶和30~60wt%的柠檬酸均匀混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A由15~25wt%的纤维素、30~50wt%的淀粉和30~40wt%的氨基酸均匀混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A由25wt%的纤维素、40wt%的淀粉和35wt%的氨基酸均匀混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生态清淤底泥脱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剂,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保安黄佳音董先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