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2630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该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包括:分流部;混合部,其与分流部相间设置;其中,所述混胶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分流部与混合部呈阵列分布,以构成整个混胶结构。本案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可能地在保证聚氨酯胶黏度的情况下,使得在密封透析装置时聚氨酯胶的硬化度有所提高,缩短固化时间,提高封装效率,减少膜丝堵孔数量,保证膜丝通透性,提高产品性能。

A compound structure for sealed dialysis device and its us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聚氨酯胶在医学中常用于血液透析器、血浆分离器等内含有中空纤维膜丝的透析装置中。在医疗设备领域中,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混胶结构来实现透析装置的密封是众所周知的。在研究和实现透析装置的密封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混胶结构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当透析装置中的中空纤维膜丝的孔径较大时,聚氨酯胶会从膜丝的开口处渗透进入膜丝内壁上,一旦固化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堵孔现象,使得生产的透析器不良率极高;其次,会使得聚氨酯胶不能均匀地分布在透析装置内的膜丝上,造成密封性不强。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尽可能地在保证聚氨酯胶黏度的情况下,使得在密封透析装置时聚氨酯胶的硬化度有所提高,缩短固化时间,提高封装效率,减少膜丝堵孔数量,保证膜丝通透性,提高产品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利用离心力将聚氨酯胶均匀地分布在透析装置内部的膜丝上,提高透析装置的密封性。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分流部;混合部,其与分流部相间设置;其中,所述混胶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分流部与混合部呈阵列分布,以构成整个混胶结构。优选的是,所述分流部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螺旋面。优选的是,所述混合部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一个螺旋面。优选的是,所述混胶结构还包括一外部管体,所述分流部和混合部设于外部管体内。优选的是,所述混胶结构还设有一注入口和一流出口。优选的是,流出口沿轴向方向向下呈逐渐减少之势。一种用于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双组分聚氨酯胶注入混胶结构;S2,将混胶结构安装于透析装置主壳体的接口;S3,利用重力双组分聚氨酯胶流出混胶结构,注入待封装主壳体的汉森接口,利用离心力将双组分聚氨酯胶甩至待封装主壳体两端,完成产品封装,待封装主壳体包括主壳体和主壳体内膜丝。优选的是,所述双组分聚氨酯胶分别为多元醇和异氰酸酯。优选的是,在S3步骤中离心时的温度为室温。优选的是,在S3步骤中离心时的转速为1200rpn/min。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其通过尽可能地在保证聚氨酯胶黏度的情况下,使得在密封透析装置时聚氨酯胶的硬化度有所提高,缩短固化时间,提高封装效率,减少膜丝堵孔数量,保证膜丝通透性,提高产品性能。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另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其通过利用离心力将聚氨酯胶均匀地分布在透析装置内部的膜丝上,提高透析装置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混合结构内部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的示出,可以看出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包括:分流部2;混合部1,其与分流部2相间设置;其中,所述混胶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分流部2与混合部1呈阵列分布,以构成整个混胶结构。所述分流部1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螺旋面。所述混合部1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一个螺旋面。虽然图中没有示出,应当理解,要想保证所述聚氨酯胶不流出,沿着所述分流部1和混合部2顺利流淌,所述混胶结构还应当设有一外部管体,所述分流部2和混合部1设于外部管体内。所述混胶结构还设有一注入口21和一流出口11,应当理解外部壳体上也应该有壳体注入口和壳体流出口,且所述壳体注入口与注入口21的位置一致,壳体流出口与流出口11的位置一致。流出口11沿轴向方向向下呈逐渐减少之势,且可以壳体流出口的形状也与流出口11一致。一种用于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双组分聚氨酯胶注入混胶结构;S2,将混胶结构安装于透析装置主壳体的接口处;S3,将离心温度调至室温,提高离心转速至1200rpn/min。S4,利用离心力将双组分聚氨酯胶甩至待封装主壳体两端,均匀地分布在透析装置主壳体上,待聚氨酯胶固化后,实现透析装置的密封。虽然没有在图中示出,应当理解,为实现离心运转,所述透析装置应当被安装在能够实现离心运转的设备上。经过在离心设备上一定时间的离心转动后,胶水均匀分布在透析装置的两端,静置一段时间至胶体完全凝固,用工具切除多余胶面。所述双组分聚氨酯胶分别为多元醇和异氰酸酯,所述双组分聚氨酯胶低度低残留,能抗γ射线辐照灭菌,生物相容性好。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多元醇和异氰酸酯两组分的重量比100:69,通过不同的管路将两组分注入混胶结构,分别顺着分流部1两面螺旋面,流入混合部2进行混合,混合后的聚氨酯胶再次进入下一阶段的分流部1,再流入混合部2,充分混合直至流至流出口11,由于混胶结构为螺旋型,延长了两组分在注胶前的初始反应时间,增加了聚氨酯胶的硬度,降低聚氨酯胶的流动性,使其在黏覆在膜丝上时,不易流至膜丝内壁上,提高了生产透析装置时的合格率。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专利技术的说明的。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专利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分流部(2);/n混合部(1),其与分流部(2)相间设置;/n其中,所述混胶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分流部(2)与混合部(1)呈阵列分布,以构成整个混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流部(2);
混合部(1),其与分流部(2)相间设置;
其中,所述混胶管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分流部(2)与混合部(1)呈阵列分布,以构成整个混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1)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螺旋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部(1)在轴向方向上设有一个螺旋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胶结构还包括一外部管体,所述分流部(2)和混合部(1)设于外部管体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胶结构还设有一注入口(21)和一流出口(1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密封透析装置的混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梦月王亚娟刘劲波吴建国余宗勇屈景永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