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2484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包括床架,床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床架上设置有上床板和下床板,下床板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辊轴,辊轴沿下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床板铺设在辊轴上,所述下床板的其中一个长边为与床架铰接的铰接边,所述床架于下床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布置有用于驱动下床板绕所述交接边转动的千斤顶。下床板绕其铰接边转动,下床板可以带动上方的上床板与床架之间形成倾斜角;在倾斜角的作用下,护士可以很方便的将上床板及其上的孕产妇从下床板上移动至病床上,避免了采用手抬的方式对孕产妇的身体产生损伤,也减小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An obstetric transport nurs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病人住院期间,许多时候需要在床与床之间转移,如急症入院、病床到手术室、手术室到病房等等,通常情况下都是需要转运车进行转运。产科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主要用于孕产妇的生育。孕产妇在手术室内生育之后,需要将孕产妇从手术室转移至病房,一般都利用转运车将孕产妇从手术室推出,再将孕产妇转移到病床上。现在通常都是由护士和家属共同合作,进行手抬转运,此时孕产妇的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手抬时产生的剧烈晃动会对孕产妇的身体造成损伤,使孕产妇的身体不适;另外,手抬也增大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孕产妇在转移时采用手抬的方式,使孕产妇身体不适,增大了护士的劳动强度的问题。本技术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产科转运护理装置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包括床架,床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床架上设置有层叠布置的上床板和下床板,上床板和下床板均为矩形结构,下床板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辊轴,辊轴沿下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床板铺设在辊轴上,所述下床板的其中一个长边为与床架铰接的铰接边,所述床架于下床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布置有用于驱动下床板绕所述铰接边转动的千斤顶。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下床板和床架铰接,千斤顶顶推下床板时可以使下床板绕其铰接边转动,下床板可以带动上方的上床板与床架之间形成倾斜角;上床板铺设在下床板上的辊轴上,在倾斜角的作用下,护士可以很方便的将上床板及其上的孕产妇从下床板上移动至病床上,避免了采用手抬的方式对孕产妇的身体产生损伤,也减小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所述下床板与上床板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贯穿孔,贯穿孔内插装有锁定销,锁定销上布置有拉环。锁定销插装贯穿孔内,可以避免转运时上床板在下床板上滑动,在需要将孕产妇转移至病床上时可以通过拉环拔掉锁定销,以实现上床板的移动。所述下床板的与所述铰接边相对的另一长边上设置有对上床板定位的定位块,定位块共有两个且沿下床板的长边相对布置,两个定位块均为L形结构,两个定位块与上床板的相应长边的两个拐角配合以对下床板定位。定位块可以对上床板进行定位,保证上床板与下床板上的贯穿孔位置相配。所述床架包括布置在角落处的四个支腿,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在长度方向的两个支腿上的横杆、连接在横杆和床架上之间的竖杆、与横杆焊接的支撑板,支撑板与竖杆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支撑板和加强筋可以增大支撑架的结构强度。所述千斤顶的底端铰接布置在支撑板上,下床板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梁,千斤顶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梁铰接。所述床架于其外侧还布置有护栏,护栏与床架之间铰接。护栏可以增加孕产妇的安全性。所述床架上布置有滑杆,滑杆沿床架的长度方向滑动装配在床架的外侧,护栏上设置有在护栏竖立时供滑杆插入的插孔。滑杆插入插孔内对护栏挡止,保证护栏处于竖立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除去上床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的下方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1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在锁定销处沿其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1-床架,11-外框,12-支腿,13-滚轮,14-铰接轴,2-下床板,21-辊轴,22-定位块,3-上床板,31-贯穿孔,32-拉环,33-锁定销,4-支撑架,41-横杆,42-竖杆,43-支撑板,44-加强筋,5-千斤顶,6-支撑梁,7-护栏,8-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的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该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包括床架1,床架1包括由横梁和纵梁围成的外框11和焊接固定在外框11底部的支腿12,外框11整体呈矩形结构,支腿12共有四个且布置在外框11的四个角落处。各个支腿12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滚轮13,滚轮13为万向轮,以便于移动该转运护理装置。床架1的外框11上方依次布置在上床板3和下床板2,上床板3和下床板2均为矩形结构,上床板3和下床板2层叠布置且上床板3位于下床板2的上侧。外框11的其中一个纵梁的内侧布置有套筒,矩形的下床板2的其中一个长边为布置有铰接轴14的铰接边,铰接轴14穿装在套筒内,下床板2的铰接边通过铰接轴14以及套筒与床架1的外框11铰接。下床板2上布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辊轴21,辊轴21沿下床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两组,每组内的各个辊轴21沿下床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辊轴21的外周面超出下床板2的顶面,上床板3铺设在辊轴21上,上床板3可在滚轴的作用下滑动。上床板3和下床板2于靠近铰接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上下贯穿的贯穿孔31,贯穿孔31共有两个且沿上床板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贯穿孔31内插装有锁定销33,上床板3上的贯穿孔31为沉孔,锁定销33的端部布置有端帽,端帽位于沉孔的大径段内。端帽上焊接固定有拉环32,锁定销33与贯穿孔31配合,可以对上床板3进行固定,避免转运时上床板3在下床板2上滑动,在需要将孕产妇转移至病床上时可以通过拉环32拔掉锁定销33,以实现上床板3的移动。下床板2上远离铰接边侧的长边上布置有定位块22,定位块22共有两个且沿下床板2的长边间隔布置,两个定位块22之间形成用于在长度方向容纳上床板3的容纳空间。两个定位块22仅为L形结构,上床板3的长边的两个拐角与L形的定位块22配合,L形的定位块22的两边分别对上床板3在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进行定位,保证上床板3与下床板2上的贯穿孔31位置相配。床架1上还设置有支撑架4,支撑架4上布置有千斤顶5。支撑架4包括在远离下床板2的铰接边的两个支腿12之间焊接固定的横杆41,横杆41上焊接固定有与外框11连接的竖杆42,竖杆42共有两个且沿床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横杆41上还焊接固定水平设置的支撑板43,支撑板43与两个竖杆42之间均连接有加强筋44。千斤顶5布置在支撑架4的支撑板43上,下床板2的底部焊接固定有支撑梁6,支撑梁6沿下床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千斤顶5的底部与支撑板43铰接,千斤顶5的活塞杆与支撑梁6铰接,千斤顶5可驱动下床板2绕铰接轴14转动,使下床板2与外框11之间形成倾斜角,在倾斜角以及辊轴21的作用下,便于将上床板3从下床板2上推出。床架1的外框11于其长边的外侧还布置有护栏7,护栏7共有两个,靠近支撑架4侧的护栏7与床架1焊接,靠近下床板2的铰接边侧的护栏7与床架1铰接。外框11的外侧布置有滑杆8,滑杆8可沿床架1的长度方向滑动,护栏7上开设有供滑杆8插入的插孔,在转运孕产妇的过程中,可以将滑杆8插入插孔内对护栏7挡止,保证护栏7处于竖立状态;而在需要移动上床板3时,可以移动滑杆8并将护栏7转动至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床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床架上设置有层叠布置的上床板和下床板,上床板和下床板均为矩形结构,下床板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辊轴,辊轴沿下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床板铺设在辊轴上,所述下床板的其中一个长边为与床架铰接的铰接边,所述床架于下床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布置有用于驱动下床板绕所述铰接边转动的千斤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床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床架上设置有层叠布置的上床板和下床板,上床板和下床板均为矩形结构,下床板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辊轴,辊轴沿下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床板铺设在辊轴上,所述下床板的其中一个长边为与床架铰接的铰接边,所述床架于下床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布置有用于驱动下床板绕所述铰接边转动的千斤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床板与上床板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贯穿孔,贯穿孔内插装有锁定销,锁定销上布置有拉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产科转运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床板的与所述铰接边相对的另一长边上设置有对上床板定位的定位块,定位块共有两个且沿下床板的长边相对布置,两个定位块均为L形结构,两个定位块与上床板的相应长边的两个拐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娟王闪闪郝娜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