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2357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上支具和下支具、监测组件,上支具和下支具相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包括与上支具连接的第一固定架,与下支具连接的第二固定架,和连接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角度监测件,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铰接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具有治疗效果好,结构轻便,可随身携带以及使用方便的优点。

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偏瘫患者治疗中,肢体在术后长时间不动,会引起膝肢体粘连,更有甚者,会引起膝肢体僵硬。传统方法是人为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屈伸动作,但这种方法使得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而且,长时间劳动后,医护人员的肢体屈伸角度达不到要求,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甚至造成病患肢体再次受伤。为了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以及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使用CPM肢体智能运动训练治疗护理器对患者进行治疗,CPM肢体智能运动训练治疗护理器简称CPM机,主要包括支座和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和滑动部,固定部与滑动部相互转动连接,固定部与支座连接,滑动部与支座滑动连接,随滑动部前后滑动,固定部与滑动部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在使用时,患者将腿置于转动机构上,以满足卧床患者术后恢复期病员做上下四肢的伸直、屈曲、外展等全范围被动运动。但是,CPM机因为长期使用的磨损或故障等,同样会出现关节屈伸角度等达不到要求,使得治疗效果差。而且,患者在自主屈伸肢体,也很难控制肢体屈伸角度,以使康复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以解决肢体屈伸角度达不到要求,导致的治疗效果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上支具和下支具、监测组件,上支具和下支具相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包括与上支具连接的第一固定架,与下支具连接的第二固定架,和连接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角度监测件,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铰接连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铰接的轴线与上支具和下支具铰接的轴线重合。角度监测件的固定部分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一连接,角度监测件的移动部分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另一连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通过铰接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铰接筒内。铰接筒上设有驱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对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一连接,驱动组件的转动输出端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另一连接。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互远离的端部设有分别与上支具和下支具卡接固定的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槽型爪手,和设置在槽型抓手槽壁顶端的阻挡部,上支具和下支具分别设于对应的槽型抓手和阻挡部围成的空间内。该肢体康复训练装置,还包括与控制组件连接的控制面板。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上支具和下支具相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包括与上支具连接的第一固定架,与下支具连接的第二固定架,和连接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角度监测件,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铰接连接,患者在使用该肢体康复训练装置时,将上支具和下支具与肢体连接,在肢体带动下,下支具和下支具发生相对转动,监测组件可以实时监测上支具和下支具之间的角度,实现监测肢体弯曲角度,患者可依据所知的角度调节肢体的弯曲程度,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结构轻便,在使用时,患者可坐着进行训练,且可以随身穿戴,因此使用方便。2.本专利技术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通过铰接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铰接筒内,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便于随身携带。3.本专利技术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卡接结构包括槽型爪手,和设置在槽型抓手槽壁顶端的阻挡部,上支具和下支具分别设于对应的槽型抓手和阻挡部围成的空间内。这种卡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患者在不训练时,可将监测组件取下,患者在使用时,又能轻松地使监测组件与上支具和下支具连接,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监测组件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支具;2-下支具;3-第一固定架;4-第二固定架;5-铰接筒;6-槽型爪手;7-阻挡部;8-绑带;9-滑动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施例提供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上支具1和下支具2、监测组件。上支具1和下支具2相互铰接连接,监测组件包括与上支具1连接的第一固定架3,与下支具2连接的第二固定架4,和连接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的角度监测件,第一固定架3与第二固定架4铰接连接。第一固定架3与第二固定架4铰接的轴线与上支具1和下支具2铰接的轴线重合。角度监测件的固定部分与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之一连接,角度监测件的移动部分与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另一连接。第一固定架3与第二固定架4通过铰接筒5铰接连接,监测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铰接筒5内,铰接筒5上设有驱动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相对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之一连接,驱动组件的转动输出端与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另一连接。将控制组件设于铰接筒5内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便于随身携带。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控制组件也可安装于上支具1和下支具2上。在使用该肢体康复训练装置时,首先将绑带8与肢体绑定,患者手术后恢复期内,尚不能自主屈伸肢体时,肢体受驱动组件驱动被动地进行肢体屈伸运动,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主屈伸肢体时,可拆除驱动组件,使得该装置结构更加轻便,将上支具1和下支具2与肢体连接,在肢体带动下,下支具2和下支具2发生相对转动。监测组件可以实时监测上支具1和下支具2之间的角度,实现监测肢体弯曲角度,患者可依据所知的角度调节肢体的弯曲程度,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患者可坐着进行训练,且可以随身穿戴,因此使用方便。第一固定架3和第二固定架4相互远离的端部设有分别与上支具1和下支具2卡接固定的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槽型爪手6,和设置在槽型抓手槽壁顶端的阻挡部7,上支具1和下支具2分别设于对应的槽型抓手和阻挡部7围成的空间内。这种卡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患者在不训练时,可将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支具(1)和下支具(2),相互铰接连接;/n监测组件,包括与所述上支具(1)连接的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下支具(2)连接的第二固定架(4),和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和所述第二固定架(4)的角度监测件,所述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第二固定架(4)铰接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支具(1)和下支具(2),相互铰接连接;
监测组件,包括与所述上支具(1)连接的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下支具(2)连接的第二固定架(4),和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和所述第二固定架(4)的角度监测件,所述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第二固定架(4)铰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第二固定架(4)铰接的轴线与所述上支具(1)和所述下支具(2)铰接的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监测件的固定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架(3)和所述第二固定架(4)之一连接,所述角度监测件的移动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架(3)和所述第二固定架(4)另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与所述第二固定架(4)通过铰接筒(5)铰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竟菁张鹏飞张哲明
申请(专利权)人:荷塘探索国际健康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