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501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环形本体、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第一入光部设有第一入光面,第二第二入光部设有第二入光面;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依次设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第一入光面到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从靠近第二入光面到远离第二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通过采用侧射的方式入光,并通过对出光面上的依次设置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的密度进行调整以对背光源的亮度进行调节,只需要少量的灯源即可达到亮度高且背光均匀的效果,提高了导光结构的导光性能,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A light guide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
本技术涉及背光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仪器仪表、家电等电子装置上通常会设置有背光源模组,用于将电子装置的发光区域照亮。在背光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环形背光已越来越适合当前市场的需求。但是,因环形导光结构的出光面的位置与光源距离不一致,导致出光面的亮度不足以及亮度不均匀,目前通过增加光源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这样又导致成本较高。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以解决传统环形背光亮度不足、亮度不均匀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光结构,包括环形本体,还包括:第一入光部,所述第一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部设置有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二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部设置有第二入光面;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部和所述第二入光部中心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环形本体为中部镂空的环形状环形本体。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面为一矩形面,并与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垂直;所述第二入光面为一矩形面,并与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垂直。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部远离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的一面为沿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延伸出的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圆弧面的端部并与环形本体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入光部远离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的一面为沿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延伸出的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圆弧面的端部并与环形本体的内侧面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面远离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环形本体形成一用于容纳光源的腔体;所述第二入光面远离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环形本体形成一用于容纳光源的腔体。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光学波点为半球状的光学波点。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灯源,还包括上述的导光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导光结构,包括环形本体,所述环形本体设置有一缺口,所述缺口的两截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本体为中部镂空的环形状环形本体。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波点为半球状的光学波点。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光源,还包括上述的导光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侧射的方式在使用两组灯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环形导光结构设计变更与合理工艺以达到亮度高以及背光均匀的目的,避免了频闪伤眼的弊端,提高了导光结构的导光性能,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2、通过将背光源分成两个独立部分,即将环形本体和灯源独立设置,保持了零件的独立性,减少了修理成本,也实现了零件的损坏再利用,对环保有利;3、减少了灯源的使用数量,封装散热性好,实现了长时间照明产品温度的稳定,增加了产品使用寿命,且工艺相对较为简单;4、独立零件提高了使用环境的限制,可根据不同的ID需求来设计背光。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图5是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图7是图5中D处的放大图。图8是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图9是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图10是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E处的放大图。附图中各标记:100、导光结构;101、环形本体;102、第一入光部;103、第二入光部;104、第一入光面;105、第二入光面;106、内侧面;107、第一圆弧面;108、第二圆弧面;109、光学波点;110、第一挡板;111、第二挡板;200、背光源模组;201、光源;202、感应灯;203、铝挤散热片。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及背光源模组,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与“所述”可泛指单一个或复数个。一种导光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环形本体101,该环形本体101设置有第一入光部102和第二入光部103,第一入光部102、第二入光部103均与环形本体101无缝连接,其中,所述环形本体101为中部镂空的环形状。较佳的,第一入光部102、第二入光部103均与环形本体101一体成型。其中,请参阅图2、图3与图4,所述第一入光部102设置有第一入光面104,所述第二入光部103设置有第二入光面105,第一入光面104与第二入光面105均正对于光源,所述环形本体101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109,具体的,所述光学波点109为半球状的光学波点。因环形导光结构100的出光面的位置与光源距离不一致,导致出光面的亮度不足以及亮度不均匀,而光学波点109能够增加光束的反射以及漫反射的次数,从而提高背光源的亮度。并且在第一入光面104和第二入光面105之间,所述环形本体101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109之间的间距由大变小,在第二入光面105和第一入光面104之间,所述环形本体101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109之间的间距由大变小,从而光学波点109的密度不一致,也就是说,相邻两排光学波点109之间的距离,离光源越远,其间距越小,即光学波点109的密度越小,光学波点109越密集的位置光束的反射以及慢反射的次数越多,射出出光面的光束也就越多,以达到背光源的亮度均匀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结构,包括环形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入光部,所述第一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部设置有第一入光面;/n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二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部设置有第二入光面;/n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n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n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结构,包括环形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入光部,所述第一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入光部设置有第一入光面;
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二入光部与所述环形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部设置有第二入光面;
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光学波点;
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
所述环形本体的出光面上的相邻两排所述光学波点之间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入光面到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由大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部和所述第二入光部中心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本体为中部镂空的环形状环形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为一矩形面,并与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垂直;所述第二入光面为一矩形面,并与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部远离所述环形本体的内侧面的一面为沿环形本体的内侧面延伸出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勇欧阳正良吴浩周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朗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