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0590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在鹅颈管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一铠装热电偶组;在风口弯管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二铠装热电偶组,在直吹管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三铠装热电偶组,在靠近风口处的高炉炉壁上还帖设有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各个电偶组分别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相连,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还连接在上位机系统上,上位机系统用于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采集各个传输通道的温度状况,并发出烧穿预警提示。其效果是:通过分布多组铠装热电偶,且每一组采用多点测温,然后通过上位机进行在线监控,有效增加了高炉风口附近的温度监测范围,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风口烧穿,提升了烧穿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Blast furnace tuyere burn through early war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温度预警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
技术介绍
炼铁厂高炉上通常设置有高炉风口,由高炉风口吹入的高温热风和炉底焦炭氧化燃烧生成CO,CO在高温上升中还原出原来以氧化物形态存在的铁。高炉炉役后期或者高炉炉况不顺时期,高炉冷却壁破损或者结垢严重、渣皮脱落、炉缸状态不佳等均有可能造成风口或直吹管烧穿的恶性事故,造成铁渣向外喷溅,煤气大量泄漏,危及人身安全,而且损失大,处理过程耗时耗力。现有的高炉上大多采用单点测温,监测区域有限,针对高炉风口这种复杂的环境,预警准确度不高,容易出现漏报或晚报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根据高炉风口复杂的管道布局,采用多通道多点测温方式,扩大温度监测范围,提升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的准确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其关键在于:在与热风围管(1)连接的鹅颈管(2)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一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鹅颈管(2)连接的风口弯管(3)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二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风口弯管(3)连接的直吹管(4)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三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直吹管(4)与高炉炉壁(5)的风口连接,在靠近所述风口处的高炉炉壁(5)上还帖设有第四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第三铠装热电偶组与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分别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相连,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还连接在上位机系统(7)上,所述上位机系统(7)用于从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采集各个传输通道的温度状况,并发出烧穿预警提示。可选地,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以及第三铠装热电偶组均包括三根铠装热电偶,每一根铠装热电偶的端部均连接有一块管道表面感温片(8),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在对应连接处的管道外壁上按圆周均匀分布。可选地,每一块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均设置有一个与管道外壁相适应的弧形贴合面(81),且在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的侧壁上开设有热电偶插入孔(82),在所述弧形贴合面(81)背对的一侧还穿设有锁紧螺钉(83),所述锁紧螺钉(83)的端部伸入所述热电偶插入孔(82)来固定穿插在其内部的铠装热电偶。可选地,所述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包括三根铠装热电偶,每一根铠装热电偶的端部均连接有一块炉壁感温片(9),所述炉壁感温片(9)在所述高炉炉壁(5)上沿同一条直线等距离分布。可选地,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与上位机系统(7)之间通过总线连接。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通过在高炉风口附近的鹅颈管、风口弯管、直吹管以及高炉炉壁上分布多组铠装热电偶,且每一组采用多点测温,然后通过上位机进行在线监控,定量分析风口附近区域的温度分布,有效增加了高炉风口附近的温度监测范围,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风口烧穿,提升了烧穿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管道表面感温片8的分布关系图;图3是图1中管道表面感温片8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注,1-热风围管,2-鹅颈管,3-风口弯管,4-直吹管,5-高炉炉壁,6-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7-上位机系统,8-管道表面感温片,9-炉壁感温片,81-弧形贴合面,82-热电偶插入孔,83-锁紧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在与热风围管1连接的鹅颈管2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一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鹅颈管2连接的风口弯管3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二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风口弯管3连接的直吹管4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三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直吹管4与高炉炉壁5的风口连接,在靠近所述风口处的高炉炉壁5上还帖设有第四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第三铠装热电偶组与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分别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相连,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还通过总线连接在上位机系统7上,所述上位机系统7用于从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采集各个传输通道的温度状况,并发出烧穿预警提示。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以及第三铠装热电偶组均包括三根铠装热电偶,每一根铠装热电偶的端部均连接有一块管道表面感温片8,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在对应连接处的管道外壁上按圆周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管道表面感温片8间隔120°,确保各个监测点的分布均匀。通过图3可以看出,为了确保管道表面感温片8能够实现最佳的热传导,每一块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均设置有一个与管道外壁相适应的弧形贴合面81,且在所述管道表面感温片8的侧壁上开设有热电偶插入孔82,在所述弧形贴合面81背对的一侧还穿设有锁紧螺钉83,所述锁紧螺钉83的端部伸入所述热电偶插入孔82来固定穿插在其内部的铠装热电偶。从图1中还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所述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包括三根铠装热电偶,每一根铠装热电偶的端部均连接有一块炉壁感温片9,所述炉壁感温片9在所述高炉炉壁5上沿同一条直线等距离分布。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例中通过在高炉风口附近的鹅颈管、风口弯管、直吹管以及高炉炉壁上分布四组铠装热电偶,每一组由均匀分布有三个测温点,上位机系统通过十二只热电偶多通道式的实现高炉风口附近区域的温度监测,当所测温度超过预定阈值时,即可自动生成预警提示,本系统有效增加了高炉风口附近区域的监测范围,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高炉风口烧穿,提升了烧穿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热风围管(1)连接的鹅颈管(2)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一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鹅颈管(2)连接的风口弯管(3)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二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风口弯管(3)连接的直吹管(4)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三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直吹管(4)与高炉炉壁(5)的风口连接,在靠近所述风口处的高炉炉壁(5)上还帖设有第四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第三铠装热电偶组与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分别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相连,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还连接在上位机系统(7)上,所述上位机系统(7)用于从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采集各个传输通道的温度状况,并发出烧穿预警提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热风围管(1)连接的鹅颈管(2)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一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鹅颈管(2)连接的风口弯管(3)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二铠装热电偶组,在与所述风口弯管(3)连接的直吹管(4)的外管壁上绕设第三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直吹管(4)与高炉炉壁(5)的风口连接,在靠近所述风口处的高炉炉壁(5)上还帖设有第四铠装热电偶组,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第三铠装热电偶组与第四铠装热电偶组分别与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相连,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还连接在上位机系统(7)上,所述上位机系统(7)用于从所述多通道热电偶变送器保护盒(6)采集各个传输通道的温度状况,并发出烧穿预警提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风口烧穿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铠装热电偶组、第二铠装热电偶组以及第三铠装热电偶组均包括三根铠装热电偶,每一根铠装热电偶的端部均连接有一块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谷乔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迪洋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