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8619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针对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的文物属性和结构特点,提供一种无损或微损的结构调查方法,通过前期准备、初步调查、红外热成像调查、X射线成像调查、内窥镜探查、结果分析等步骤,有效查明墙体内部结构特征和缺陷或损伤情况,符合文物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满足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中墙体结构调查的深度和精度要求。该调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和新型检测技术的不足或局限,调查程序系统科学,调查结果可视直观,适用性广,促进了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A kind of nondestructive or slight damag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of ancient buildings with bamboo and mud wa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保护工程领域,具体涉及勘察工作中对于编竹夹泥墙类墙体结构的一种无损或微损调查方法。
技术介绍
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以木结构为主,自身特色明显。墙体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为围护结构起分割空间、保暖等作用,根据结构特点和材料工艺可分为砖墙、石墙、土墙、编竹夹泥墙、木板墙等类型。编竹夹泥墙,又称“竹笆墙”、“竹编木骨泥墙”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木骨泥墙”,宋代《营造法式》竹作中描述为“隔截编道”,历代不断使用延续至今。此类墙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盛产竹材的南方地区,以川渝地区最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为该地区古建筑中主要的墙体类型。根据调查资料,四川地区现存明代木结构古建筑中大多数墙体为编竹夹泥墙,例如平武报恩寺、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邛崃盘陀寺、广汉龙居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如此。编竹夹泥墙一般中间采用竹片编壁和木枋作骨架,两侧敷抹草拌泥打底找平,表面涂抹石灰、涂料等为面层,结构特征较为复杂。通常古建筑编竹夹泥墙受分布地域、建造时代、制作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①前期准备,确定对象及范围,标靶布测;/n②初步调查,通过对对象墙体外观形貌和残损位置出露断面的肉眼观察,了解墙体基本结构特点;/n③详细调查,借助现有红外热成像仪、探伤机和内窥镜对对象墙体进行详细调查;/n④结果分析,综合步骤②和步骤③的结果分析对象墙体结构,并绘制墙体内部中间骨架结构图和缺陷或损伤现状图,总结墙体内部结构特征和缺陷或损伤情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前期准备,确定对象及范围,标靶布测;
②初步调查,通过对对象墙体外观形貌和残损位置出露断面的肉眼观察,了解墙体基本结构特点;
③详细调查,借助现有红外热成像仪、探伤机和内窥镜对对象墙体进行详细调查;
④结果分析,综合步骤②和步骤③的结果分析对象墙体结构,并绘制墙体内部中间骨架结构图和缺陷或损伤现状图,总结墙体内部结构特征和缺陷或损伤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①中,确定对象及范围后,设置标靶作为控制点,通过测量控制点与墙面空间相对位置绘制各墙体立面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③中,首先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各墙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凡姚雪王冲谢振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