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28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包括多孔隙薄片以及贴合在多孔隙薄片上的单层石墨烯,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0‑200nm。通过加强换热效率,同时又增加石墨烯结构的承压能力,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石墨烯结构在用于海水淡化时具备更高的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海水淡化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A kind of graphene structure based on enhancing heat exchange effect to improve desalin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水淡化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
技术介绍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碳酸铵离子交换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法及蒸馏法是市场中的主流。通常又称超过滤法,是1953年才开始采用的一种膜分离淡化法。[6]该法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的。在通常情况下,淡水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逐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个过程为渗透。此时,海水一侧高出的水柱静压称为渗透压。如果对海水一侧施加一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那么海水中的纯水将反渗透到淡水中。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它的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1/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心转向反渗透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但是常规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依旧很高,大大限制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以降低海水淡化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包括多孔隙薄片以及贴合在多孔隙薄片上的单层石墨烯,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0-200nm。进一步,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30-200nm。进一步,所述多孔隙薄片为多孔隙碳化硅薄片。进一步,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厚度不超过45μm。进一步,该石墨烯结构具有小于90ohm/sq的片电阻。进一步,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厚度为20-45μm。进一步,该石墨烯结构具有30-90ohm/sq的片电阻。进一步,所述单层石墨烯具有密堆且化学结合的平行石墨烯平面,所述石墨烯平面具有0.355-0.385nm的石墨烯平面间的间距。进一步,所述石墨烯平面具有0.36-0.38nm的石墨烯平面间的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碳化硅作底层,可提高石墨烯的分散性以及亲和性,而且石墨烯相互之间是碳化硅而相互接触连接,因而可得到具优良导热性及导电性质的石墨烯结构。因此,本专利技术石墨烯换热结构的基材可将接收来自热源的热量以热传方式传送至石墨烯结构,并由石墨烯结构以热传导或热辐射的方式逸散至外部,进而达到加强换热效率的效果。(2)现有的膜通过反渗透对水进行脱盐,这种过程是通过向包含盐水的膜的一侧施加压力以将纯水推过膜,同时防止盐和其他分子通过。许多商业膜在约50至80巴的施加压力下使水脱盐,超过该压力它们倾向于变得致密或性能受损。本专利技术石墨烯结构下的膜能够承受100巴或更高的更高压力,这就能回收更多的淡水而使海水更有效的脱盐。高压膜也能够净化非常咸的水,例如脱盐的剩余盐水,这通常太浓以致膜不能通过纯水。(3)通过加强换热效率,同时又增加了石墨烯结构的承压能力,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石墨烯结构在用于海水淡化时具备更高的效率。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参照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如下示出:当称一元件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相反,当称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居间的元件。虽然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别开。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背离示例实施例的教导。这里所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非要限制示例实施例。如这里所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了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除非另行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示例实施例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同样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除非此处加以明确定义,否则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语境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度形式化的意义。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石墨烯”是指由二维(2D)碳六边形平面形成的多环芳香族分子,也就是具有通过多个碳原子的共价键形成的蜂巢结构的2D薄膜。通过共价键彼此连接的碳原子形成六元环(six-memberedring)作为基本重复单元。然而,碳原子的结构还可以包括五元环和/或七元环。因此,石墨烯看起来是共价结合的(sp2杂化)碳原子的单层。石墨烯可以具有各种结构,该结构根据包括在石墨烯中的五元环或七元环而变化。石墨烯可以形成为单原子层。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包括多孔隙薄片以及贴合在多孔隙薄片上的单层石墨烯,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0-200nm,放置在200纳米宽或更小的孔隙上的石墨烯可承受100巴的压力,这几乎是海水淡化中常见压力的两倍。而且,研究过程发现,随着底层孔隙的尺寸减小,保持完好的微膜数量增加。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30-200nm。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隙薄片为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厚度小于45μm。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石墨烯结构具有小于90ohm/sq的片电阻。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厚度为20-45μm。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石墨烯结构具有30-90ohm/sq的片电阻。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层石墨烯具有密堆且化学结合的平行石墨烯平面,所述石墨烯平面具有0.355-0.385nm的石墨烯平面间的间距。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单层石墨烯具有密堆且化学结合的平行石墨烯平面,所述石墨烯平面具有0.36-0.38nm的石墨烯平面间的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碳化硅作底层,可提高石墨烯的分散性以及亲和性,而且石墨烯相互之间是碳化硅而相互接触连接,因而可得到具优良导热性及导电性质的石墨烯结构。因此,本专利技术石墨烯换热结构的基材可将接收来自热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隙薄片以及贴合在多孔隙薄片上的单层石墨烯,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0-200n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隙薄片以及贴合在多孔隙薄片上的单层石墨烯,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0-2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隙薄片的孔隙直径为30-2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隙薄片为多孔隙碳化硅薄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多孔隙碳化硅薄片厚度不超过45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加强换热效果提高海水淡化处理效率的石墨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石墨烯结构具有不超过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红田伟志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