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22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涉及一种救援装置,它包括推进器、控制按钮、机身以及载物箱体,所述控制按钮,用于转换控制所述推进器的升降或者行进,所述推进器包括至少一升降推进器及至少一行进推进器,所述升降推进器通过升降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行进推进器通过行进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机身上设置载物箱体,所述载物箱体内设置充气气囊,在保障救援者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救援落水者的效率。

Underwater Bionic lifebuo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溺水等安全事故频发,数据触目惊心。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每年大概有57000人溺水死亡,相当于每天有150多人溺水而死,由于存在部分地区数据统计的遗漏,卫生组织估计,实际数字可能高一倍,因此水域内的救生救助显得非常重要。溺水问题不但在中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而且在全世界也有着不小的数字。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意外性伤害的人数有500万左右。溺水事故给溺亡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有效地降低溺水事故死亡率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的水上救援设备以救生圈最为常见。救生圈浮力较大,一般适合救援者将落水者救起浮出水面使用,却不能有效保障救援者在水中或水下救援时自身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救生圈的救援效率不高,救援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救生圈以外,其它常见救援设备如救生筏等也存在着救援效率不高、水下救援困难的情况,同时不必要的救援成本增加。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救生器,以解决现有救援设备救援效率低,救援者安全保障系数低,且不能载物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有的救援设备存在的救援效率低、救援者安全保障系数低,且不能载物的问题,并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救援设备存在的救援效率低、救援者安全保障系数低,且不能载物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以使针对上述现有救援设备存在的救援效率低、救援者安全保障系数低,且不能载物的问题,提出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该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包括推进器、控制按钮、机身以及载物箱体,所述控制按钮,用于转换控制所述推进器的升降或者行进,所述推进器包括至少一升降推进器及至少一行进推进器,所述升降推进器通过升降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行进推进器通过行进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机身上设置载物箱体,所述载物箱体内设置充气气囊。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包括机壳、电源、控制器、驱动器以及电机,所述机壳内具有安置电源、驱动器、控制器以及电机的容纳腔室,电源分别与控制器以及驱动器相连,控制器输入端与控制按钮相连,控制器输出端与驱动器相连,驱动器输出端与电机输入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器包括壳体、螺旋桨以及端盖,所述螺旋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衔接于所述壳体的端部,并且所述升降推进器与所述升降连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行进推进器与所述行进连杆之间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身上设置悬架、防脱落手环以及中间扶手。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器包括第一升降推进器、第二升降推进器、第一行进推进器以及第二行进推进器,所述第一升降推进器通过第一升降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第二升降推进器通过第二升降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第一行进推进器通过第一行进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所述第二行进推进器通过第二行进连杆与所述机身相连,并且所述第一升降连杆以及所述第二升降连杆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控制按钮。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按钮包括行进控制按钮以及升降控制按钮,所述行进控制按钮控制所述第一行进推进器、所述第二行进推进器的旋转方向及速度,所述升降控制按钮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推进器以及所述第二升降推进器的旋转方向及速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连杆与所述第二升降连杆水平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行进连杆与所述第二行进连杆之间为V型。进一步地,所述机身与所述载物箱体通过固定扣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载物箱体包括主部及盖体,所述主部与所述盖体的连接处设置W型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叶片形状采用仿海豚鳍状流线型线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整体呈“大”字形布置,机身与升降推进器和行进推进器对称分布在同一横向平面上,整体尺寸与体积小,便携轻巧,操作便捷,可对落水者多方向性操作施救,大大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并减少不必要的救援成本。2、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联合使用多个升降推进器和行进推进器,实现水下快速有效救援,可缩短救援者的搜索、到达及上浮时间,有效降低救援者的体力损耗,加之救生器可载物箱和防脱落手环等辅助器件的设置可进一步加强水下及水上救援者和落水者的安全保障,利用载物箱内部气囊使救援后期落水者浮出水面后不易再次下沉,降低救援风险,进而可在保障救援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具有生命迹象的落水者的生命安全。3、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的第一升降推进器和第二升降推进器在同一平面上呈V字排列,在保证救生器载重和攀升力足够的同时,抵消两侧水平力,在单手脱离状态下救生器仍能保持自平衡状态,并且可设置升降推进器和行进推进器的旋转方向和转速,灵活自由实现转向及变速移动,保证在救援难度较高或落水者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时能够操作方便、提高救援效果。同时升降推进器和行进推进器采用仿海豚鳍状肢流线型线条的螺旋桨叶片,进一步提高救生器的行进速度及救援效率、降低运行噪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W型密封圈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W型密封圈横截面;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之控制原理图。图中:载物箱体-1,主部-11,盖体-12,推进器-2,升降推进器-21,第一升降推进器-2A,第二升降推进器-2B,行进推进器-22,第一行进推进器-2C,第二行进推进器-2D,壳体-211,端盖-212,螺旋桨-213,机身-3,固定扣件-31,升降连杆-3A,第一升降连杆-3A1,第二升降连杆-3A2,行进连杆-3B,第一行进连杆-3A3,第二行进连杆-3A4,悬架-4,控制按钮-5,行进控制按钮-5A,升降控制按钮-5B,防脱落手环-6,中间扶手-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图6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该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包括推进器2、控制按钮5、机身3以及载物箱体1,所述控制按钮5,用于转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器(2)、控制按钮(5)、机身(3)以及载物箱体(1),所述控制按钮(5),用于转换控制所述推进器(2)的升降或者行进,所述推进器(2)包括至少一升降推进器(21)及至少一行进推进器(22),所述升降推进器(21)通过升降连杆(3A)与所述机身(3)相连,所述行进推进器(22)通过行进连杆(3B)与所述机身(3)相连,所述机身(3)上设置载物箱体(1),所述载物箱体(1)内设置充气气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器(2)、控制按钮(5)、机身(3)以及载物箱体(1),所述控制按钮(5),用于转换控制所述推进器(2)的升降或者行进,所述推进器(2)包括至少一升降推进器(21)及至少一行进推进器(22),所述升降推进器(21)通过升降连杆(3A)与所述机身(3)相连,所述行进推进器(22)通过行进连杆(3B)与所述机身(3)相连,所述机身(3)上设置载物箱体(1),所述载物箱体(1)内设置充气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3)包括所述机身(3)包括机壳、电源、控制器、驱动器以及电机,所述机壳内具有安置电源、驱动器、控制器以及电机的容纳腔室,电源分别与控制器以及驱动器相连,控制器输入端与控制按钮(5)相连,控制器输出端与驱动器相连,驱动器输出端与电机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2)包括壳体(211)、螺旋桨(213)以及端盖(212),所述螺旋桨(213)安装在所述壳体(211)内,所述端盖(212)衔接于所述壳体(211)的端部,并且所述升降推进器(21)与所述升降连杆(3A)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行进推进器(22)与所述行进连杆(3B)之间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载物水下仿生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3)上设置悬架(4)、防脱落手环(6)以及中间扶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艺陈宇涛刘家辉彭旭东张敏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