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7884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首先在山坡处自上而下开挖若干个长径加长、坑底为圆形的鱼鳞坑,各个鱼鳞坑错行排列,平面上呈梅花状分布;然后在圆形坑底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最后栽植苗木,填土踩实;所述坑底为圆形,直径为50~70 cm;所述鱼鳞坑长径为70~90cm,短径为50~70 cm,坑深为80~100 cm。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岩土体特点,在黄土区传统鱼鳞坑挖筑基础上增加了鱼鳞坑长径长度,有利于搜集坡面雨水,提高了鱼鳞坑搜集水的能力,提高了保水能力;坑底为圆形,保证了苗木根系接触到水体面积最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坑底布置膨润土防水毯,提高保水能力,节约水资源;在充分搜集到了坡面雨水同时,也减少坡面径流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A method of water saving fish scale pit digging and afforestation in Loess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造林整地
,具体涉及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
技术介绍
:山西高原中部地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早凉多晴,冬季寒冷少雪。年降水量变化悬殊,山区和平原差异明显,除明显季风影响外,还与地形密切相关,整体表现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区内年平均降水量535mm,年最大降水量749.1mm,年最小降水量210.1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一般可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80%,秋冬季降水量偏少,气候干旱;区内山脊及陡坡处岩石裸露,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沟底多沙砾石。山体植被条件差,春秋冬季降水少,蒸发量大,植被干枯,山体边坡裸露严重。植被良好的根系使护坡能够有固土和抗冲能力,采用植被防护,增加植被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可从根本上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增加边坡稳定性。但山西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山脊及陡坡处岩石裸露,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坡度陡,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高、土质疏松,坡面绿化成活率低。传统的漏斗式或倾斜式鱼鳞坑是边坡的一种苗木栽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边坡上依据地势挖一个个的鱼鳞坑,苗木插入鱼鳞坑底中间,种植土回到坑内,但这种方法鱼鳞坑不利于坡面雨水搜集和坑底雨水保存,不利于受损根系刚栽植苗木的吸水生长。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有降水时鱼鳞坑汇水面小,流入坑底的水少,再加上坑底面积小,雨水过于集中且岩土体裂隙发育,水渗透过快,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因此,设计一种汇水面大、保水能力强的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克服传统鱼鳞坑汇水面小,集水效率低,鱼鳞坑坑底水浸润面积不足保水能力差的缺点,结合黄土特点,提供一种扩大的圆形坑底节水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首先在山坡处自上而下开挖若干个长径加长、坑底为圆形的鱼鳞坑,各个鱼鳞坑错行排列,平面上呈梅花状分布;然后在圆形坑底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最后栽植苗木,填土踩实。进一步的,所述相邻鱼鳞坑之间的间距为300cm。进一步的,所述坑底为圆形,直径为50~70cm。进一步的,所述鱼鳞坑长径为70~90cm,短径为50~70cm,坑深为80~100cm。进一步的,所述鱼鳞坑长径为80cm,短径为60cm,坑深为90cm。进一步的,所述坑底布置膨润土防水毯的大小为圆形坑底大小的3/4。进一步的,所述山坡上下相邻的鱼鳞坑之间搭接有水桥,增加水份的利用率。进一步的,所述鱼鳞坑的坑周还设置有土埂;所述土埂的宽度为30cm。进一步的,所述苗木为油松、侧柏、五角枫及紫叶李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为天然无机材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岩土体特点,在黄土区传统鱼鳞坑挖筑基础上增加了鱼鳞坑长径长度,有利于搜集坡面雨水,提高了鱼鳞坑搜集水的能力,保证了坡面雨水充分利用,提高了保水能力;扩展坑底为圆形,使得坑底接触水面积最大,保证了苗木根系接触到水体面积最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坑底布置膨润土防水毯,提高保水能力,解决保水剂的反吸水的缺陷,节约水资源;同时,鱼鳞坑呈梅花形布置,上下鱼鳞坑有搭接水桥,保证雨水最大化被利用,增加水的利用率,保证苗木成活生长需要的水分。与传统鱼鳞坑整地技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充分搜集到了坡面雨水同时,也减少坡面径流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是值得推广的整地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鱼鳞坑在黄土边坡上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鱼鳞坑的俯视图;图3为上下两排平行排列的6个鱼鳞坑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为:1、圆形坑底;2、膨润土防水毯;3、土埂;A、长径;B、短径;C、坑深;D、土埂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3,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首先在山坡处自上而下开挖若干个长径加长、坑底为圆形的鱼鳞坑,各个鱼鳞坑错行排列,平面上呈梅花状分布;然后在圆形坑底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最后栽植苗木,填土踩实;所述相邻鱼鳞坑之间的间距为300cm;所述坑底为圆形,直径为50~70cm;所述鱼鳞坑长径为70~90cm,短径为50~70cm,坑深为80~100cm;所述坑底布置膨润土防水毯的大小为圆形坑底大小的3/4;具体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鱼鳞坑长径为80cm,短径为60cm,坑深为90c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山坡上下相邻的鱼鳞坑之间还搭接有水桥,增加水份的利用率;所述鱼鳞坑的坑周还设置有土埂;所述土埂的宽度为30cm。本专利技术所选用的苗木为油松、侧柏、五角枫及紫叶李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为天然无机材料,对环境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试验例为了验证本专利技术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传统的穴状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和本专利技术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太原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属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早凉多晴,冬季寒冷少雪。年降水量变化悬殊,山区和平原差异明显,除明显季风影响外,还与地形密切相关,整体表现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区内年平均降水量535mm,年最大降水量749.1mm,年最小降水量210.1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一般可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80%,所属地区暴雨年年都有发生。山体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达45%~50%、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蓄水能力差,故以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地区节水型鱼鳞坑生态修复进行具体说明。(1)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黄土区自然生长和人工栽植的树种资源调查选择出造林优势树种,本实施例选用的树种为油松、侧柏、五角枫何紫叶李,于2019年5月采用植苗造林方式,株行距为3.0m×3.0m。(2)整地方式试验组:采用本专利技术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株行距为3.0m×3.0m,梅花型布置;对照组:采用传统穴状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株行距为3.0m×3.0m,梅花型布置。本专利技术试验组节水型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结合太原西山地区区域降水特点在传统鱼鳞坑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整地造林方式,其特点是鱼鳞坑长径加长,底为圆形,整地规格为长径×短径×深=80cm×60cm×90cm,该鱼鳞坑由于沿等高线方向加长了长径,汇水面增大,加强了搜集雨水的能力,坑底挖成扩大圆形,保证水体在坑底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苗木根系吸水量,并且能够减少雨水对坡面冲刷,将有限雨水搜集到一起;坑底布置3/4土球大小的膨润土防水毯,可以有效保水,增加苗木根系吸水量。本专利技术对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山坡处自上而下开挖若干个长径加长、坑底为圆形的鱼鳞坑,各个鱼鳞坑错行排列,平面上呈梅花状分布;然后在圆形坑底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最后栽植苗木,填土踩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山坡处自上而下开挖若干个长径加长、坑底为圆形的鱼鳞坑,各个鱼鳞坑错行排列,平面上呈梅花状分布;然后在圆形坑底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最后栽植苗木,填土踩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鱼鳞坑之间的间距为30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为圆形,直径为50~7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鳞坑长径为70~90cm,短径为50~70cm,坑深为80~10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节水型鱼鳞坑挖筑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鳞坑长径为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仁勇陈宗全郑磊张坤马涛孟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