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7884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在甘薯生长期内分三到四次控旺,第一次控旺:分枝结薯期,甘薯田50%的甘薯棵秧长达到此标准时,叶面喷施;第二次控旺:第一次控旺结束甘薯秧蔓下垄,两垄之间甘薯秧蔓即将交叉,秧长50‑60cm左右,即甘薯田中超过90%的面积被甘薯秧蔓覆盖,但未达到100%覆盖时叶面喷施;第三次控旺:与第二次控旺喷施间隔应大于15天,根据田间长势叶面喷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甘薯种植过程中指导科学使用甘薯控旺剂,让甘薯茎蔓节间明显缩短、茎蔓增粗、木质化程度高、叶色深绿增厚,减少茎蔓过分生长,减少养分浪费,加快叶面光合作用产物快速向薯块转移,增加座薯率、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A method of using sweet potato ton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技使用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甘薯属于旋花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收获部分为地下块根,其特性是地上部茎蔓容易旺长,导致减产,甚至“空了棵子,不结薯”现象,所以甘薯和其他作物比较起来,甘薯更需要合理化控。公开号为CN106576805A的中国专利于2017年4月26日公开了一种甘薯控旺增产调节剂,由以下原料制成:调环酸钙12-18份、核桃青皮渣20-30份、棕榈油渣15-20份、棉籽壳菌糠10-15份、锯末2-5份、稻糠5-8份、混合菌剂0.05-0.1份、混合酶0.2-0.3份、去离子水50-70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甘薯控旺调节剂,在实现对甘薯旺长控制较好的基础上,使用剂量更加安全,同时本调节剂钾元素和各种营养元素丰富,在甘薯中使用可以达到作物增产、品质提高的目的。该专利实际上是以调环酸钙为主要调节剂加沤制有机肥料为辅助物质的植物生产调节剂。调环酸钙是一种新的抑制赤霉素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被兔绒里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对轮作植物无残留毒性,对环境无污染。与广泛应用的三唑类延缓剂相比,调环酸钙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核桃青皮渣是农产品中的副产品,并且是高效的有机肥料,其富含钙、铁、锰、锌、镁、铜等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其利用节约了肥料资源,可显著提高作物的品质。棉籽壳菌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其中氮、磷、钾养分高于稻草和鲜粪。棉籽壳菌糠作有机肥原料,不仅为作物提供平衡的氮与碳外,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菌糠中食用菌的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激动素类的物质和特殊的酶,而这些酶可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可见食用菌渣是非常优质的有机肥原料。由于该专利是以调环酸钙为主,而目前,调环酸钙在小麦、花生、甜高粱、水稻等作物上开展了试验研究,证明了调环酸钙对控制地上部旺长的显著效果,但是尚未发现调环酸钙在甘薯控旺上的应用。因此,该专利所提供的甘薯控旺调节剂在甘薯上能否取得控旺效果,还存在疑问。在农作物领域,还有其他的控旺剂,比如多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等调节剂,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使用这些如多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等调节剂控制甘薯茎叶不再使其旺长,认为只要茎叶不再旺长就会使甘薯获得高产。这种传统的控旺模式,一味追求甘薯控旺的表面效果,为了能控制旺长,随意加大药量,而忽略了甘薯控旺的真正目的——增产、优质。目前任何单纯的控旺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缩节胺、乙烯利等,更有甚者利用除草剂喷洒代替控旺。这些产品的成份,如果控旺轻了,控不住;控旺重了,会导致减产,薯块畸形,商品率下降无商品价值,对下茬作物残留严重。结果会造成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增加了成本还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从科学的角度,采用系统化控旺的模式,对甘薯种植过程中指导科学使用甘薯控旺剂,让甘薯茎蔓节间明显缩短、茎蔓增粗、木质化程度高、叶色深绿增厚,减少茎蔓过分生长,减少养分浪费,加快叶面光合作用产物快速向薯块转移,增加座薯率、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在甘薯生长期内分三到四次控旺,其控旺时间和用药量如下:第一次控旺:分枝结薯期(即长蔓品种秧长在25-30cm,草帽大小,中短蔓品种秧长在35-40cm),甘薯田50%的甘薯棵秧长达到此标准时,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8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喷施方式为人工顺垄喷施,空地处不喷洒,或打药机顺垄喷施打药,垄内的打药喷头关闭,如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则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80ml,兑水10公斤叶面喷施。第二次控旺:第一次控旺结束甘薯秧蔓下垄,两垄之间甘薯秧蔓即将交叉,秧长50-60cm左右,即甘薯田中超过90%的面积被甘薯秧蔓覆盖,但未达到100%覆盖,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00-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喷施方式为人工、打药机或者植保无人机进行全田喷施。第三次控旺:与第二次控旺喷施间隔应大于15天,根据田间长势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喷施方式为人工、打药机或者植保无人机进行全田喷施。安全间隔期10-15天。进一步的,所述控旺喷施后6个小时内下雨的,则应在雨停后按本次控旺用药量重新喷施,以保证控旺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次控旺后,如遇雨水较多,则需要增加一次控旺,按照第三次控旺的标准进行控旺,且与第三次控旺间隔应大于10天。进一步的,所述长蔓品种包括济薯26、烟薯25、徐紫薯8号、普薯32等。进一步的,所述中短蔓品种包括商薯19、龙薯9号、龙薯601等。本专利技术所指的甘薯控旺剂是申请人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多达40多中物质实验,进行近300个配方的筛选,累计进行大田喷洒超过1000万亩的效果验证,得到最优配方的产品。本专利技术所指的甘薯控旺剂中包含有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矮壮素、氯化胆碱、抑芽丹、整形素、三碘苯甲酸、氟节胺、脱落酸、乙烯、二甲戊灵、异丙草胺、乙草胺、百草枯、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和复硝酚钠中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成分。由于甘薯的种类很多,按照薯肉的颜色可分为:红心红薯、白心红薯、黄心红薯、紫心红薯等。这些统称为彩色红薯,因彩色红薯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按照蔓长短可分为:长蔓红薯和短蔓红薯。例如:“徐薯32”就属于超短蔓、高淀粉兼优质食用甘薯新品种。按口感还可将红薯分为:糯甜(面甜)型、软甜型、水果型等几个种类。根据不同用途,可把甘薯分成以下几类:高淀粉甘薯、鲜食用甘薯(迷你甘薯)、色素型甘薯(如;紫薯)、水果型甘薯、果脯型甘薯、菜用甘薯、饲用甘薯、药用甘薯。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指的甘薯控旺剂也不是一种,而是既有基础的通用型控旺剂,也有特定的专用型控旺剂。但不论甘薯控旺剂是哪种类型的,其使用方法均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从科学的角度,采用系统化控旺的模式,对甘薯种植过程中指导科学使用甘薯控旺剂。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科学的指导了甘薯种植者利用甘薯控旺剂这种外因,启动甘薯自身的机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数次调解甘薯的生长机能,从而改善甘薯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茎蔓与地下根块之间的矛盾,充分挖掘甘薯的生产潜力,实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科学的指导了甘薯种植者使用甘薯控旺剂,避免了甘薯种植者靠传统经验使用或者盲目使用产生的使用时间不对和使用量不对而导致的甘薯减产,薯块畸形,商品率下降无商品价值,对下茬作物残留严重等后果。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使甘薯种植者避免了按照传统经验或者盲目使用带来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和收获不成比例的困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控旺时间和用药量如下:/n第一次控旺:分枝结薯期(即长蔓品种秧长在25-30cm,草帽大小,中短蔓品种秧长在35-40cm),甘薯田50%的甘薯棵秧长达到此标准时,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8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n第二次控旺:第一次控旺结束甘薯秧蔓下垄,两垄之间甘薯秧蔓即将交叉,秧长50-60cm左右,即甘薯田中超过90%的面积被甘薯秧蔓覆盖,但未达到100%覆盖,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00-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n第三次控旺:与第二次控旺喷施间隔应大于15天,根据田间长势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控旺时间和用药量如下:
第一次控旺:分枝结薯期(即长蔓品种秧长在25-30cm,草帽大小,中短蔓品种秧长在35-40cm),甘薯田50%的甘薯棵秧长达到此标准时,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8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
第二次控旺:第一次控旺结束甘薯秧蔓下垄,两垄之间甘薯秧蔓即将交叉,秧长50-60cm左右,即甘薯田中超过90%的面积被甘薯秧蔓覆盖,但未达到100%覆盖,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00-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
第三次控旺:与第二次控旺喷施间隔应大于15天,根据田间长势每亩使用甘薯控旺剂130ml,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薯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喷施方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鹏黄松波建明鹏刘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亿丰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