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凤权专利>正文

一种家用回风煤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7124 阅读:6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家用回风煤炉。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特点是: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长了炉体中烟气的排烟路径,增加了烟气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更充分的利用了烟气所携带的热能,提高了热效率,减少煤粉尘的排放量,更利于环保。(*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炉,特别是一种家用回风煤炉
技术介绍
目前,在家用回风煤炉中,只是将出烟口设置在炉体的下部,煤燃烧后的烟气以向四周漫出的形式,经炉体与炉芯之间的腔体、从下部的出烟口排出,这种回风炉虽然也增加了烟气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但对烟气所携带的热能利用还不够充分,热效率低,同时煤粉尘的排放量也大,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家用回风煤炉。这种回风煤炉延长了烟气在炉体内的滞留时间,对烟气携带的热能利用更充分,提高了热效率;并减少煤炉的粉尘排放量,更利于环保。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家用回风煤炉,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上述的家用回风煤炉,排烟口4是分布在回火圈10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孔,或是不大于半圆环的缺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延长了炉体中烟气的排烟路径,增加了烟气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更充分的利用了烟气所携带的热能,提高了热效率,减少了煤粉尘的排放量,更利于环保。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技术回风圈的几种结构形式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变形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变形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技术变形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炉面板,2-炉体,3-炉芯,4-排风口,5-炉芯座,6-底座,7-主烟道,8-可调节封火板,9-上烟道,10-回火圈,11-下烟道,12-排烟路径,13-进氧桶,14-过烟仓。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家用回风煤炉的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和回风煤炉的其它构件;特点是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排烟口4是分布在回火圈10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孔,或是不大于半圆环的缺口。如图2所示,图中给出了一部份回火圈中排烟口的布置,根据上述特点还可以例举出许多其它不同的排烟口4分布情况。一般讲,都是采用在回火圈10上开一个孔来设置排烟口4。图2中的其它形式,实质上是一种等同代换。排烟口4甚至可以是大于半圆环的缺口,只是排烟效果要受一定影响,但仍可用。这种家用回风煤炉,生火的时候为了让烟更容易的排出,可以打开可调节封火板8,让烟从上烟道9顺利排出。正常使用的时候,关闭可调节封火板8,煤燃烧后的烟气向四周漫出后,不能从上烟道9排出。由于下烟道11上面回火圈10也阻断了烟气的通道,烟气只能经远离下烟道11的排风口4进入回火圈10的下部空腔,然后环炉芯3两侧进入下烟道11,最后从主烟道7排出。因此大大延长了烟气在炉体2中的排烟路径12,增加了烟气所携带的热能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提高了热效率。同时煤粉尘的排放量也大大减少,更有利于环保。以下列举的是图1结构可能的几种变形,其实质与图1结构是相同的。变形一。如附图3所示,它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回火圈与炉芯座5合二为一。炉芯座5设置在上烟道9与下烟道11之间,在炉芯座5上开有排风口4。炉芯座5既起到了支撑炉芯3的作用,也起到了回火圈的作用,做到了一物两用。在炉芯座5的下面增加了进氧桶13,提高了氧气的流量。本实施例中,烟气也只能经远离下烟道11的排风口4进入炉芯座5下部,然后环进氧桶13两侧进入下烟道11,最后从主烟道7排出。变形二。如附图4所示,本例中,回火圈10上没有设排风口,而在远离上、下烟道的炉体一侧设置了排风口4,排风口4设在回火圈10之间,使回火圈10的上、下空腔相通。在排风口4上增加了过烟仓14,形成通道。烟气也只能经远离下烟道11的过烟仓14进入回火圈10下部的空腔,然后环炉芯3两侧进入下烟道11,从主烟道7排出。这样烟气在炉体2中的排烟路径12更长,烟气所携带的热能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也更长。变形三。如附图5所示,本例中也是将回火圈与炉芯座5合二为一。炉芯座5设置在上烟道9与下烟道11之间,在远离上、下烟道的炉体一侧设置了排风口4,排风口4连接炉芯座5的上、下空腔。在排风口4上增加了过烟仓14,形成通道。在炉芯座5的下面增加了进氧桶13,提高了氧气的流量。本实施例中,烟气也只能经远离下烟道11的过烟仓14进入炉芯座5下部空腔,经进氧桶13两侧进入下烟道11,从主烟道7排出。尽管在此已经详细地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包含的多种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能很容易地推导出包含上述技术特征及技术效果的本技术的许多其他不同的实施例。权利要求1.一种家用回风煤炉,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其特征在于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回风煤炉,其特征在于排烟口(4)是分布在回火圈(10)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孔,或是不大于半圆环的缺口。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家用回风煤炉。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特点是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本技术延长了炉体中烟气的排烟路径,增加了烟气在炉体中滞留的时间,更充分的利用了烟气所携带的热能,提高了热效率,减少煤粉尘的排放量,更利于环保。文档编号F24B1/189GK2800106SQ200520006150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3日专利技术者严凤权 申请人:严凤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用回风煤炉,构成包括炉面板(1)、炉体(2)、炉芯(3)、底座(6)、上烟道(9)和下烟道(11);其特征在于:炉芯(3)上套有环带状的回火圈(10);回火圈(10)位于上烟道(9)和下烟道(11)之间,回火圈(10)上设有排烟口(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凤权
申请(专利权)人:严凤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