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6628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包括BMS模块芯片、2*单串小模块、主继电器、保险丝、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分流器、CAN通讯模块。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增加了防止锂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者过放的现象,从而保证了锂电池的品质,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A control circuit for preventing overcharge or overdischarge of lithium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锂电池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过充或者过放的现象,从而损坏锂电池,造成锂电池使用寿命缩短,降低了锂电池的整体品质。为了防止锂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者过放,需要在锂电池组和逆变器之间增加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增加了防止锂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者过放的现象,从而保证了锂电池的品质,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包括BMS模块芯片、单串小模、主继电器、保险丝、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分流器、CAN通讯模块,其特征在于:BMS模块芯片的BAT端及V-端合并分别连接单串小模一的一端、分流器的一号端,单串小模一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二的一端,单串小模二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三的一端,单串小模三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四的一端,单串小模四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五的一端,单串小模五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六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包括BMS模块芯片、单串小模、主继电器、保险丝、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分流器、CAN通讯模块,其特征在于:BMS模块芯片(BMU1)的BAT端及V-端合并分别连接单串小模一(B1)的一端、分流器(R1)的一号端,单串小模一(B1)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二(B2)的一端,单串小模二(B2)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三(B3)的一端,单串小模三(B3)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四(B4)的一端,单串小模四(B4)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五(B5)的一端,单串小模五(B5)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六(B6)的一端,单串小模六(B6)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七(B7)的一端,单串小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止锂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控制电路,包括BMS模块芯片、单串小模、主继电器、保险丝、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分流器、CAN通讯模块,其特征在于:BMS模块芯片(BMU1)的BAT端及V-端合并分别连接单串小模一(B1)的一端、分流器(R1)的一号端,单串小模一(B1)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二(B2)的一端,单串小模二(B2)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三(B3)的一端,单串小模三(B3)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四(B4)的一端,单串小模四(B4)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五(B5)的一端,单串小模五(B5)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六(B6)的一端,单串小模六(B6)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七(B7)的一端,单串小模七(B7)的另一端连接单串小模八(B8)的一端,单串小模八(B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主继电器(K1)及预充继电器(K2)的一号端、保险丝一(F1)的一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V+端;主继电器(K1)的二号端分别连接保险丝二(F2)的一端及预充电阻(R2)的一端,预充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预充继电器(K2)的二号端;保险丝二(F2)的另一端连接接线端子一(PDB1)的B+端,接线端子一(PDB1)的B-端连接分流器(R1)的二号端,分流器(R1)的三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正极端,分流器(R1)的四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负极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接地端接地;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1-H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1-H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1-L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1-L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2-H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2-H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2-L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2-L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WAKP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WAKP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485A2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485A2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485B2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485B2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LED1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LED1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LED2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LED2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LED3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LED3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5V1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5V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接地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接地端,光电耦合器(P1)的正极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BAT+端,光电耦合器(P1)的负极端分别连接主继电器(K1)的四号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PGND端口;主继电器(K1)的三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CH端口;预充继电器(K2)的三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PCH端口,预充继电器(K2)的四号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桂鹏卢新友江康张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德朗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