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6564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基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产热特性原理,通过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热电特性试验和建模仿真计算,研究充电条件下电池温度变化特性,并根据该特性进而建立热滥用模型,从而分析出不同参数下的电池单体性质,实现过充热失控工况下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变化的探究,解决了现有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缺乏对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产热特性的全面分析,且未考虑不同电池单体的特异性的问题。

A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rmal runaway based on overcharged lithium-ion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锂电池作为可持续储能设备,同时由于不正当操作特别是过充造成的锂电池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种事故的内在机理是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会伴随着一部分热量的产生,当充电达到额定电压和电量之后继续充电会造成热量的累积,累积的热量过大便会造成电池温度急剧升高引发副反应,严重情况下即会引起燃烧、爆炸等事故。过充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无论是手机、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还是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大型设备都存在过充问题,因此对锂电池过充现象而导致热失控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过充的热失控仿真模型存在不少缺陷,尤其是缺乏对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产热特性的全面分析,且未考虑不同电池单体的特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基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产热特性原理,通过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热电特性试验和建模仿真计算,研究充电条件下电池温度变化特性,并根据该特性进而建立热滥用模型,从而分析出不同参数下的电池单体性质,实现过充热失控工况下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变化的探究,解决了现有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缺乏对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产热特性的全面分析,且未考虑不同电池单体的特异性的问题。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相比于现有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能更有效地分析和预测电池的热行为。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充放电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充放电过程中的时域电压数据U(t)、时域电流数据I(t)和时域表面温度数据T(t);S2: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多重脉冲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的时域过电位变化数据OCVn(t)和时域剩余电量变化数据SOCn(t),其中n为1~N的正整数,代表第n次试验,N为试验总次数;S3:根据锂电池样本内部的各种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特征,按锂电池样本物质材料进行分层,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S4:根据电池电化学反应热物理方程式,在三维空间中使用有限差分法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分格式建模,建立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S5:使用有限元法求解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得到锂电池仿真时域电压和仿真时域温度数据;S6:用锂电池样本充放电过程中的时域电压数据U(t)、时域电流数据I(t)、时域表面温度数据T(t)、时域过电位变化数据OCVn(t)和时域剩余电量变化数据SOCn(t)与锂电池仿真时域电压和仿真时域温度数据进行比对,验证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判断温度最大误差Terror是否小于预设的温度误差阈值Tth,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7,若否,则跳转至步骤S3;S7、判断电压最大误差Uerror是否小于预设的电压误差阈值Uth,若是,则验证通过,并跳转至步骤S8,若否,则验证不通过,跳转至步骤S3;S8:根据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方程组,在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基础上建立锂电池过充热失控模型进行过充模拟,得到不同高温阶段,锂电池逐步损毁时的表面温度分布特性以及电压变化曲线;S9:对锂电池过充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锂电池热失控特征,从而预测真实环境中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进一步地:步骤S3中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时,对模型内部空间各处的电流密度进行相等近似处理。进一步地:步骤S3中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时,对各层材料模型进行介质均匀、密度一致的近似处理。进一步地:步骤S4中在三维空间中使用有限差分法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分格式建模,建立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的步骤为:S41:录入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并根据锂电池样本的材料属性设置参数;S42:根据锂电池样本的电极和隔膜中的容积组分,录入电池的阳极、分隔膜和阴极中电解液、石墨、粘合剂、膜聚合物和镍钴锰酸锂的成分占比;S43: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形成相应的求解域;S44:对求解域进行有限元建模,实现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地:步骤S8中的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方程组为:Q=Qrea+Qact+Qohm+Qp-Qdis(1)Qp=Qsei+Qneg+Qpos+Qele(5)Qdis=hA(T-T外)(6)其中,Q为热失控过程中的产热速率,Qrea为可逆热,Qact为不可逆热,Qohm为欧姆热,Qp为副反应热,Qdis为对流热,σ为固相电导率,eff有效系数,为固相的电位,为液相的电位,拉普拉斯算子,c2为液相电解质溶液中的浓度,k为电极反应速率常数,jLi为电极表面局部电流密度,Uj电路局部电流产生的电压,Qsei为固液膜的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neg为负极材料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pos为正极材料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ele为电解液分解的产热速率,h为对流传热系数,A为对流传热面积,T电池内环境温度,T外电池外环境温度。进一步地:固液膜的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sei的计算公式为:Qsei=HseiWseiRsei(7)其中,csei为亚稳态SEI的无量纲量;Rsei为膜结构中R型频率因子,Asei为膜结构A型频率因子;Ea,sei为膜结构反应的活化能,R为通用气体常数,Hsei是SEI膜的分解生热率,Wsei单位膜结构体积碳含量。进一步地:负极材料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neg的计算公式为:Qneg=HnegWnegRneg(10)其中,cneg为碳层中锂离子含量的无量纲量,Rneg为负极材料R型的频率因子,Aneg为负极材料A型的频率因子,Wneg为负极材料单位体积碳含量,Hneg为负极材料反应生热率,Ea,neg为负极材料的反应的活化能;R为通用气体常数。进一步地:正极材料分解反应的产热速率Qpos的计算公式为:Qpos=HposWposRpos(13)其中,Hpos为正极材料的反应生热率,Wpos为单位体积正极活性材料含量,Rpos为正极材料R型频率因子,Apos为正极材料A型频率因子,Ea,pos为正极材料反应的活化能,α为正极材料的转化率,R为通用气体常数。进一步地:电解液分解的产热速率Qele的计算公式为:Qele=HeleWeleRele(16)其中,Hele为电解液分解频率因子,Wele单位体积电解质含量,Rele为电解液R型频率因子,Aele为电解液A型频率因子,cele为电解质浓度的无量纲量,Ea,ele为电解液反应活化能,R为通用气体常数。进一步地:步骤S8根据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方程组,在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基础上建立锂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充放电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充放电过程中的时域电压数据U(t)、时域电流数据I(t)和时域表面温度数据T(t);/nS2: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多重脉冲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的时域过电位变化数据OC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充放电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充放电过程中的时域电压数据U(t)、时域电流数据I(t)和时域表面温度数据T(t);
S2:对锂电池样本进行多重脉冲试验,得到锂电池样本的时域过电位变化数据OCVn(t)和时域剩余电量变化数据SOCn(t),其中n为1~N的正整数,代表第n次试验,N为试验总次数;
S3:根据锂电池样本内部的各种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特征,按锂电池样本物质材料进行分层,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
S4:根据电池电化学反应热物理方程式,在三维空间中使用有限差分法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分格式建模,建立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
S5:使用有限元法求解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得到锂电池仿真时域电压和仿真时域温度数据;
S6:用锂电池样本充放电过程中的时域电压数据U(t)、时域电流数据I(t)、时域表面温度数据T(t)、时域过电位变化数据OCVn(t)和时域剩余电量变化数据SOCn(t)与锂电池仿真时域电压和仿真时域温度数据进行比对,验证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判断温度最大误差Terror是否小于预设的温度误差阈值Tth,若是,则跳转至步骤S7,若否,则跳转至步骤S3;
S7、判断电压最大误差Uerror是否小于预设的电压误差阈值Uth,若是,则验证通过,并跳转至步骤S8,若否,则验证不通过,跳转至步骤S3;
S8:根据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方程组,在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基础上建立锂电池过充热失控模型进行过充模拟,得到不同高温阶段锂电池逐步损毁时的表面温度分布特性以及电压变化曲线;
S9:对锂电池过充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锂电池热失控特征,从而预测真实环境中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时,对模型内部空间各处的电流密度进行相等近似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建立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时,对各层材料模型进行介质均匀、密度一致的近似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在三维空间中使用有限差分法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分格式建模,建立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的步骤为:
S41:录入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并根据锂电池样本的材料属性设置参数;
S42:根据锂电池样本的电极和隔膜中的容积组分,录入电池的阳极、分隔膜和阴极中电解液、石墨、粘合剂、膜聚合物和镍钴锰酸锂的成分占比;
S43:对锂电池分层结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形成相应的求解域;
S44:对求解域进行有限元建模,实现锂电池电化学产热模型的建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中的锂电池热失控反应方程组为:
Q=Qrea+Qact+Qohm+Qp-Qdis(1)









Qp=Qsei+Qneg+Qpos+Qele(5)
Qdis=hA(T-T外)(6)
其中,Q为热失控过程中的产热速率,Qrea为可逆热,Qact为不可逆热,Qohm为欧姆热,Qp为副反应热,Qdis为对流热,σ为固相电导率,eff有效系数,为固相的电位,为液相的电位,拉普拉斯算子,c2为液相电解质溶液中的浓度,k为电极反应速率常数,jLi为电极表面局部电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广地黄文才郭峰赵利民赛影辉胡坚耀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