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64951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辆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壳体、液冷结构及设于壳体内的多个电芯模组;每个电芯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叠片式设于模组外壳内的多个电芯,电芯为软包电芯;液冷结构设置于壳体内,用于与模组外壳热交换,电芯模组内相邻软包电芯之间、软包电芯与模组外壳之间以及相邻电芯模组之间、电芯模组与壳体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液冷结构与导热介质或/和电芯模组相接触。车辆具有上述的动力电池系统。其即使电芯模组在快速大电流下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一致性和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有效地提高充电的速度。

Power battery syste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将电池能量密度逼近极限,难以突破瓶颈。而随着电动汽车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普及,充电桩覆盖率低、常规充电方法充电时间过长、电动汽车续航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消费者的“充电焦虑”,对于快速充电需求会逐步增大。在控制好电池成本及保证相同量级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快充电池动力系统利用便捷的充电能力+适用的续航里程,可以极大缓解用户焦虑,也可以有效提高整车企业电动车型的竞争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对于快充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在小于1小时内充电的制度(即充电速率大于1C),以区别于慢充数小时级的充电。根据早期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的规定,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时间为10min(6C)。在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851181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快充式长循环动力电池系统,包括锂离子电池组、与锂离子电池组连接的电池管理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液冷结构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电芯模组;每个所述电芯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叠片式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的多个电芯,所述电芯为锂离子软包电芯;所述液冷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所述模组外壳热交换,所述电芯模组内相邻所述锂离子软包电芯之间、所述锂离子软包电芯与所述模组外壳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电芯模组之间、所述电芯模组与所述壳体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所述液冷结构与所述导热介质或/和所述电芯模组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液冷结构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电芯模组;每个所述电芯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叠片式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的多个电芯,所述电芯为锂离子软包电芯;所述液冷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所述模组外壳热交换,所述电芯模组内相邻所述锂离子软包电芯之间、所述锂离子软包电芯与所述模组外壳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电芯模组之间、所述电芯模组与所述壳体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所述液冷结构与所述导热介质或/和所述电芯模组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液冷管,多个所述电芯模组排布成多列,每一列所述电芯模组的下方至少对应设置有一条所述液冷管;所述液冷管与所述模组外壳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或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模组外壳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于各所述液冷管的一端且与各所述液冷管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于各所述液冷管的另一端且与各所述液冷管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有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所述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与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壳体外的循环泵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的横断面呈扁平状,所述液冷管内部具有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且用于供冷却液通过的腔室,所述液冷管外部套设有分别与所述模组外壳及所述壳体接触的导热凝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软包电芯,所述软包电芯包括电芯壳及位于所述电芯壳内的正极、负极和隔膜,所述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晓瑜郑银俊裴锋王津松王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