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锂电池储能模块内部结构为整体结构,在组装时会采用到吊装工具,影响生产效率,或是模块中某个电池损坏时,需要整体维修更换,维修安装成本过高。锂电池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过充或者过放的现象,从而损坏锂电池,造成锂电池使用寿命缩短,降低了锂电池的整体品质。为了防止锂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者过放,需要在锂电池组和逆变器之间增加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此模组将8组2*单串小模块,电气板等控制装置,集成于电池模组内,8个2*单串小模块通过串联铜排进行链接,方便后续拆装维护。并且增加了防止锂电池组出现过充或者过放的现象,从而保证了锂电池的品质,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包括侧板、绝缘片、模组固定梁、串联铜排、电气板、下壳、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呈U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包括侧板、绝缘片、模组固定梁、串联铜排、电气板、下壳、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7)呈U字型结构,在下壳(7)内并排均布设有若干2*单串小模块(4),相邻两个2*单串小模块(4)之间通过串联铜排(8)及串联铜排固定螺丝(3)连接;位于若干2*单串小模块(4)的上方设有电气板(5),电气板(5)的上方设有上盖(6);位于若干2*单串小模块(4)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模组固定螺丝(9)连接模组固定梁(2),若干2*单串小模块(4)前方及后方分别连接设有侧板(1),所述的侧板(1)及若干2*单串小模块(4)之间设有绝缘片(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包括侧板、绝缘片、模组固定梁、串联铜排、电气板、下壳、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7)呈U字型结构,在下壳(7)内并排均布设有若干2*单串小模块(4),相邻两个2*单串小模块(4)之间通过串联铜排(8)及串联铜排固定螺丝(3)连接;位于若干2*单串小模块(4)的上方设有电气板(5),电气板(5)的上方设有上盖(6);位于若干2*单串小模块(4)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模组固定螺丝(9)连接模组固定梁(2),若干2*单串小模块(4)前方及后方分别连接设有侧板(1),所述的侧板(1)及若干2*单串小模块(4)之间设有绝缘片(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7)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设有把手(17),位于把手(17)上方的下壳(7)上设有指示灯(16),指示灯(16)的上方设有开关(11),开关(11)的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输入输出接口(12)、保险丝(13)、远程开关(14)及数据传输接口(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组固定梁(2)设有两组,每组两根,两组的模组固定梁(2)分别位于若干2*单串小模块(4)前后两侧的上下两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单串小模块(4)至少设有8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安装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气板上的电路包括BMS模块芯片、2*单串小模块、主继电器、保险丝、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分流器、CAN通讯模块,BMS模块芯片(BMU1)的BAT端及V-端合并分别连接2*单串小模块一(B1)的一端、分流器(R1)的一号端,2*单串小模块一(B1)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二(B2)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二(B2)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三(B3)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三(B3)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四(B4)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四(B4)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五(B5)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五(B5)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六(B6)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六(B6)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七(B7)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七(B7)的另一端连接2*单串小模块八(B8)的一端,2*单串小模块八(B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主继电器(K1)及预充继电器(K2)的一号端、保险丝一(F1)的一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V+端;主继电器(K1)的二号端分别连接保险丝二(F2)的一端及预充电阻(R2)的一端,预充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预充继电器(K2)的二号端;保险丝二(F2)的另一端连接接线端子一(PDB1)的B+端,接线端子一(PDB1)的B-端连接分流器(R1)的二号端,分流器(R1)的三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正极端,分流器(R1)的四号端连接BMS模块芯片(BMU1)的负极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接地端接地;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1-H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1-H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1-L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1-L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2-H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2-H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CAN2-L端连接CAN通讯模块(P2)的CAN2-L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WAKP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WAKP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485A2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485A2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485B2端连接光电耦合器(P1)的485B2端,BMS模块芯片(BMU1)的LED1端连接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辉,张国锋,卢新友,马桂鹏,江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德朗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