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6432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包括静端子本体与静接触片,静端子本体的表面上各设有一腔体以及接线体安装槽,在腔体内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插槽,隔板与邻近的腔体内壁之间形成静接触片安装槽,每一表面上的接线体安装槽各自通过一个槽道连通至静接触片安装槽;静接触片包括弹性段以及延伸段,弹性段处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靠近弹性段尾部处设有高出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的凸起,凸起承托弹性段使得弹性段与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间留有空隙,同时,弹性段又低于隔板顶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静端子弹性段头部区域悬空设置,使得其变形不受阻碍,摩擦,从而减少了维修几率。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static contact pie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断路器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静端子的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常用的抽屉式接线端子,它包括插接配合的静端子与动端子,静端子具有收纳动端子插头的插槽,在插槽内设有弹性接触头,弹性接触头属于金属制静接触片的一部分,动端子插头上带有金属制动接触片,通过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片的弹性接触头的插接配合完成线路接合。静接触片的弹性接触片在受到挤压时,会向内缩,传统的静端子静端子本体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在静端子本体内会有毛刺或凹凸不平的现象,这样会使得静接触片弹性接触头变形时受到刮擦阻碍,还有卡顿,造成不能正常回缩变形,或者是变形后无法复位,从而增加了维修几率,影响了用户体验,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它通过将静端子弹性段头部区域悬空设置,使得其变形不受阻碍,摩擦,从而减少了维修几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包括静端子静端子本体与静接触片,静端子静端子本体的正反两表面上各设有一腔体以及至少一个接线体安装槽,在腔体内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插槽,隔板与邻近的腔体内壁之间形成静接触片安装槽,每一表面上的接线体安装槽各自通过一个槽道连通至静接触片安装槽;静接触片包括弹性段以及与弹性段尾部相连的延伸段,弹性段处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弹性段头部的接触头露出于插槽内,延伸段处在槽道内并延伸至接线体安装槽;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靠近弹性段尾部处设有高出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的凸起,凸起承托弹性段使得弹性段与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间留有空隙,同时,弹性段又低于隔板顶面设置。作为优选,靠近弹性段尾部处的腔体内壁上设有朝向隔板的限位凸点,弹性段尾部两侧分别与所述的限位凸点以及隔板相抵,弹性段头部与腔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限位凸点设置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限位凸点与搁板的间距等于弹性段厚度,使得弹性段贴牢在搁板上,这样就使得弹性段头部与腔体内部间留有一定间隙,使得接触头有足够的回弹距离。作为优选,所述的隔板低于静端子本体的正、反表面设置,在腔体的入口处盖设有遮板,遮板被隔板所承托,遮板的外表面与静端子本体的正、反表面处于同一面上。遮板的设置将弹性段藏于静端子本体内,增加了爬电距离,在静端子两两邻接装于静端子座内具体应用时,保证了使用安全性。作为优选,在遮板的内表面上间隔设有两个第一凸块,所述的第一凸块与弹性段位置相对应;在遮板盖合后,第一凸块具有与弹性段相抵的趋势。第一凸块具有与弹性段相抵的趋势是指:第一凸块与弹性段相接触,但不抵紧,这样不妨碍弹性段变形;或者是说,第一凸块与弹性段不接触,与弹性段之间保持0.1-0.8mm间隔;无论哪种情形,都是为了限制弹性段向外脱出静接触片安装槽。作为优选,在遮板的外表面上间隔设有两个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的位置与第一凸块对应设置。遮板的两面都设有凸块,在两两相邻的静端子并排时,遮板外表面的第二凸块可与相邻遮板的第二凸块相抵,使两遮板保持一定间隔,进一步增大了爬电距离,保证使用安全性。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静接触片静端子本体的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设置凸起,此凸起靠近弹性段尾部处,从而使得弹性段中部及头部与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间留有空隙,弹性段头部这一段悬空,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其底面不与槽底发生接触;而在沿垂直于槽底方向弹性段又低于隔板顶面,这样又使得弹性段在发生形变时其顶面不与外侧发生接触,因此相比较传统技术而言,弹性段的变形更加灵活可靠,避免受到剐蹭导致变形卡顿或无法复位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安装静接触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安装静接触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未安装静接触片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未安装静接触片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盖设有遮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未盖遮板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在未盖遮板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8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的安装结构在将静端子完全安装后的侧视图;图9为图8中a部的放大图;图10为图8中b部的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的安装结构在未将静端子完全安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1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的安装结构在未将静端子完全安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1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的安装结构在将静端子完全安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14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静端子的安装结构在将静端子完全安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各附图标记为:静端子本体1;腔体11;隔板112;隔板顶面1121;插槽113;静接触片安装槽114;凸起115;限位凸点116;遮板117;第一凸块118;第二凸块119;接线体安装槽12;槽道13;接线面14;接线部141;定位缺口142;静接触片2;弹性段21;弹性段尾部211;弹性段头部212;接触头213;延伸段22;静端子座3;基板31;定位板311;静端子安装位312;前、后侧板32、33;内翻边321;定位孔331;定位块332;倒角333;斜面33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实施例:如图1-7所示,本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静端子,包括静端子本体1与静接触片2,静端子本体1的正反两表面上各设有一腔体11以及两个接线体安装槽12,在腔体11内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隔板112,所述的隔板112低于静端子本体1的正、反表面设置,两隔板112之间形成插槽113,隔板112与邻近的腔体11内壁之间形成静接触片安装槽114,每一表面上的接线体安装槽12各自通过一个槽道13连通至静接触片安装槽114;静接触片2包括弹性段21以及与弹性段尾部211相连的延伸段22,弹性段21处在静接触片安装槽114内,弹性段头部212的接触头213露出于插槽113内,延伸段22处在槽道13内并延伸至接线体安装槽12。在静接触片安装槽114内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静端子本体与静接触片,静端子本体的正反两表面上各设有一腔体以及至少一个接线体安装槽,在腔体内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插槽,隔板与邻近的腔体内壁之间形成静接触片安装槽,每一表面上的接线体安装槽各自通过一个槽道连通至静接触片安装槽;静接触片包括弹性段以及与弹性段尾部相连的延伸段,弹性段处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弹性段头部的接触头露出于插槽内,延伸段处在槽道内并延伸至接线体安装槽;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靠近弹性段尾部处设有高出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的凸起,凸起承托弹性段使得弹性段与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间留有空隙,同时,弹性段又低于隔板顶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静接触片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静端子本体与静接触片,静端子本体的正反两表面上各设有一腔体以及至少一个接线体安装槽,在腔体内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插槽,隔板与邻近的腔体内壁之间形成静接触片安装槽,每一表面上的接线体安装槽各自通过一个槽道连通至静接触片安装槽;静接触片包括弹性段以及与弹性段尾部相连的延伸段,弹性段处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弹性段头部的接触头露出于插槽内,延伸段处在槽道内并延伸至接线体安装槽;在静接触片安装槽内靠近弹性段尾部处设有高出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的凸起,凸起承托弹性段使得弹性段与静接触片安装槽槽底间留有空隙,同时,弹性段又低于隔板顶面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杰马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铄博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