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5864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样本;(2)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有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4‑0.3mol/L;(3)将步骤(2)中的混合液于15‑30℃孵育15‑30min。上述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能很好地对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进行解聚,且解聚过程中使用的是无毒有机化学试剂,安全环保。

A method of depolymerization of monoclonal poly-m prote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学检验
,具体涉及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
技术介绍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大量增殖时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十分均一,空间构象、电泳特征也完全相同,本质为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轻链、重链等)。由于它产生于单一克隆(monoclone),又常出现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病人的血或尿中,故称M蛋白。M蛋白血症可分为恶性与意义不明的两大类。恶性M蛋白血症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包括轻链病)、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7SIgM病(Solomen-Konkel病)、半分子病及不完全骨髓瘤蛋白病(C端基因缺陷)等。意义不明的M蛋白血症(monoclonalgammopathy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MGUS)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其他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伴发者,另一种即所谓良性M蛋白血症。M蛋白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琼脂或琼脂糖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选择免疫电泳等。M蛋白在电泳时出现典型的单株峰(亦称M区带),特点是区带窄而浓,扫描时呈现尖高峰,在γ区高比宽≥2,在β区≥1。此M区带可因Ig的不同而出现在在γ~α2的任何区域。M蛋白增殖的另一特点是其他各区带明显减少,显示图像较简单。有时有的患者血中M蛋白并不高,这是由突变细胞的Ig分泌能力决定的。这种病人的血清在电泳时M峰可不明显,易被其他蛋白掩盖,需采用稀释血清成应用其他敏感方法如免疫固定电泳来检测。免疫电泳时,通常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正常人血清免疫电泳结果:可分辨出20多种蛋白成分。在阳极端有船形很浓的沉淀线为白蛋白。通常Ig组分靠阴极端,最靠近加样孔者为IgM,依次为IgA、IgG,三者成平滑的连续沉淀线。②多发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分IgG、IgA、IgM、IgD和IgE5种,IgG和IgA又分亚类,所有Ig的轻链又分两个型。因此,免疫电泳时变形沉淀线的位置随各分子的电泳区带不同而异,从慢γ~β2区皆可出现。IgG1多出现在慢γ区,IgG4在β~α2区。M蛋白与相应的抗重链血清、抗轻链血清形成迁移范围十分局限的浓密的沉淀弧。由于此种病人血清中Ig含量甚高,免疫扩散时可出现抗原绝对过剩而不出现沉淀线,此时需稀释血清重做,往往可获得满意结果。③巨球蛋白血症:由于IgM分子大量增殖所致。在免疫电泳时,常常出现以下特征:一是沉淀线明显变形。正常情况下,IgM形成短小沉淀线,不易看到变形。当IgM大量出现时,则会使整个IgM沉淀线变形。二是抗原孔周围和电泳纵轴出现团块状沉淀。三是电泳时IgM组分无迁移,这多是IgM分子聚合,电泳不移动所致。此时,四级结构的抗原决定簇不易打开,根据蛋白特性和原理,需要用一种有机化学试剂来处理这种情况的M蛋白的再检测。比如:传统方法一般用1%或10%的β-巯基乙醇对血清进行解聚处理,β-巯基乙醇可以还原二硫键,二硫键被打开后可以使蛋白质的四级或三级结构被破坏。由于β-巯基乙醇能够打开蛋白质的结构,它常常被用于蛋白质分析。去掉干扰条带,呈现客观M蛋白条带,使结果更容易判读。但是,β-巯基乙醇属于高毒化学品,经皮肤、吞咽吸收有致命危险;刺激眼睛、呼吸道粘膜,引起慢性咽炎。同时属于易燃品,储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寻找合适可以替代本品处理M蛋白的检测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所述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能很好地对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进行解聚,且解聚过程中使用的是无毒有机化学试剂,安全环保。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样本;(2)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有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4-0.3mol/L;(3)将步骤(2)中的混合液于15-30℃孵育15-30min。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血清样本的方法如下:将采集的血液于3000-5000rpm/min条件下离心3-5min。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硫苏糖醇在所述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0.15mol/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硫苏糖醇在所述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mol/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具体为:按体积比为1:1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0.08-0.6mol/L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4-0.3mol/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具体为:按体积比为1:1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0.1-0.3mol/L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0.15mol/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具体为:按体积比为1:1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0.1mol/L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mol/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孵育为25℃孵育20min。本专利技术所述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为利用含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对血清样本进行处理,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二硫苏糖醇的溶剂以及二硫苏糖醇在血清处理体系中的浓度均会明显影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的解聚效果。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进行处理,并且使二硫苏糖醇在血清处理体系中的浓度为0.04-0.3mol/L时可以很好地对血清样本中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进行解聚,而向血清样本中按相同方式加入相同量的含二硫苏糖醇的生理盐水进行处理,则不能对使血清样本中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进行解聚,保证高分辨率电泳和免疫固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解聚效果优于使用β-巯基乙醇进行解聚,检测得到的沉淀带更清晰,结果更加直观易于判断。所述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不需要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不会危害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不会污染环境,更加绿色安全。此外,IgA型免疫球蛋白由于分子构象的关系,其轻链位点易被遮蔽,不能与轻链抗体相结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而本专利技术所述解聚方法能有效解决此问题,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1-6号样本未解聚处理和经过实施例3所述方法进行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后的检测结果图。图2为10号样本分别经实施例3和对比例所述方法进行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后的检测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以下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采集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样本;/n(2)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有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4-0.3mol/L;/n(3)将步骤(2)中的混合液于15-30℃孵育15-30min。/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样本;
(2)向血清样本中加入含有二硫苏糖醇的PBS缓冲液,混匀得到混合液,使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4-0.3mol/L;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液于15-30℃孵育15-30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离血清样本的方法如下:将采集的血液于3000-5000rpm/min条件下离心3-5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0.15mol/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苏糖醇在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克隆多聚体M蛋白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玲潘建华曾子良周钰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