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771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本体,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左端开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进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出口。该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通过设置了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阻隔换热板和换热孔,阻隔换热板对流体进行阻隔,使得流体通过换热孔后均匀的分布在每一层,从而使得微通道换热器本体的换热效率更高,同时减小了因局部流体动压过大导致流道疲劳损坏,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本体的稳定性和寿命。

A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 pla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
本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换热器用换热板片,主要通过化学蚀刻、机加工等方法将薄板加工成具有各种流道形状的换热蚀刻板片,再层叠在一起,通过焊接成为一个换热整体。现有换热器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只考虑本身主流通区域流体的流通情况,而对于流体如何进入到换热器,进入换热器的流体在进出口腔体处是否均匀、流动方向是否一致没有过多设计,产品较易出现流体进、出流动长度不一致、流动不均匀而导致换热器换热性能严重下降,形成压力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必要的流动阻力损失,长时间使用中出现局部坏损等问题。或者有些设计为了达到均匀度设计改变原有设计进出口方向,这样带来了空间不足,外形变化等问题,但即便这样仍然有些产品达不到较为均匀的流动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解决了换热板片导致换热性能差、流体流动不均匀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本体,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左端开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进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相互叠加形成进口流道,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相互叠加形成出口流道,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阻隔换热板,所述阻隔换热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换热孔,所述换热孔的内部与阻隔换热板下表面的外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体由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重叠扩散焊接而成。优选的,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和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均成对角线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大小均相等。优选的,所述换热孔呈网格状均匀的开设在阻隔换热板的上表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第二换热板片之间从上至下间隔依次减小。(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通过设置了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阻隔换热板和换热孔,阻隔换热板对流体进行阻隔,使得流体通过换热孔后均匀的分布在每一层,从而使得微通道换热器本体的换热效率更高,同时减小了因局部流体动压过大导致流道疲劳损坏,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本体的稳定性和寿命,通过改进了进口结构设计可以大大减小进口管道的设计和材料使用,减小其重量,另外减少了加工工艺,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换热板片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换热板片结构俯视图。图中:1微通道换热器本体、2第一换热板片、3第二换热板片、4第一进口、5第一出口、6第二进口、7第二出口、8进口流道、9出口流道、10阻隔换热板、11换热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包括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由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重叠扩散焊接而成,使得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均可进行换热,第二换热板片3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第二换热板片3之间从上至下间隔依次减小,流体越向下阻力越大,底部形成高压区,第二换热板片3与高压阻力区反向叠加,使得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的流体均匀分布在每一层,第一换热板片2的左端开设有第一进口4,第一换热板片2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出口5,第二换热板片3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进口6,第二换热板片3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出口7,第一进口4与第一出口5和第二进口6和第二出口7均成对角线设置,使得冷却液进入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内部后换热更彻底,第一进口4和第二进口6相互叠加形成进口流道8,第一出口5和第二出口7相互叠加形成出口流道9,第一进口4、第一出口5、第二进口6和第二出口7的大小均相等,使得进口流道8和出口流道9均不存在缝隙,第二进口6和第二出口7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阻隔换热板10,阻隔换热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换热孔11,换热孔11呈网格状均匀的开设在阻隔换热板10的上表面,使得阻隔换热板10对流体均匀阻隔,使得流体分布的更加均匀,换热孔11的内部与阻隔换热板10下表面的外部相连通。在使用时,冷却液通过进口流道8进入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内部,冷却液流体遇到阻隔换热板10阻挡,部分冷却液受到阻挡进入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的上表面进行换热,还有部分冷却液通过换热孔11进入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底部,再进入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底部的上表面进行换热,换热结束后通过出口流道9排出。综上所述,该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通过设置了第一换热板片2、第二换热板片3、阻隔换热板10和换热孔11,阻隔换热板10对流体进行阻隔,使得流体通过换热孔11后均匀的分布在每一层,从而使得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的换热效率更高,同时减小了因局部流体动压过大导致流道疲劳损坏,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的稳定性和寿命,通过改进了进口结构设计可以大大减小进口管道的设计和材料使用,减小其重量,另外减少了加工工艺,降低了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包括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所述第一换热板片(2)的左端开设有第一进口(4),所述第一换热板片(2)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出口(5),所述第二换热板片(3)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进口(6),所述第二换热板片(3)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出口(7),所述第一进口(4)和第二进口(6)相互叠加形成进口流道(8),所述第一出口(5)和第二出口(7)相互叠加形成出口流道(9),所述第二进口(6)和第二出口(7)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阻隔换热板(10),所述阻隔换热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换热孔(11),所述换热孔(11)的内部与阻隔换热板(10)下表面的外部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本体(1)包括第一换热板片(2)和第二换热板片(3),所述第一换热板片(2)的左端开设有第一进口(4),所述第一换热板片(2)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出口(5),所述第二换热板片(3)的左端开设有第二进口(6),所述第二换热板片(3)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出口(7),所述第一进口(4)和第二进口(6)相互叠加形成进口流道(8),所述第一出口(5)和第二出口(7)相互叠加形成出口流道(9),所述第二进口(6)和第二出口(7)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阻隔换热板(10),所述阻隔换热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换热孔(11),所述换热孔(11)的内部与阻隔换热板(10)下表面的外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换热板片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高强李涛马欢徐进郑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微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