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预制墙体和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23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包括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用于形成预制墙体内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第二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用于形成现浇空腔;所述第二模块内部设有顶丝安装部,所述顶丝安装部上安装有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的一端为自由端,靠近所述模具框架,所述第一顶丝的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模块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

A self supported prefabricated wall mold, prefabricated wall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预制墙体和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制墙体
,特别是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及预制墙体和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预制墙体的制作工艺是采用模具在工厂中进行混凝土浇筑成型,得到相应构造的墙体。为了在预制墙体内部留出施工现场浇筑用的空腔,需要在模具中设计出相应的模块。通常预制墙体模具包括一个模具框架,在模具框架内设计出用于形成现浇空腔的模块。在进行预制墙体的制作时,混凝土流入模具框架内的空隙之中,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块和模具框架拆卸,就得到的预制墙体。如CN108748624A是申请人曾经专利技术过的一种模具及相应的预制墙体,其模具主要包括模具框架,设置在模具框架内的模管和模管一端的现浇空腔模块,其中模管用于形成混凝土灌注通道。在预制墙体的制作过程中,模具框架以及其内部模块的位置必须保持固定,如果错位就容易导致预制墙体的加工精度缺陷。然而目前并没有十分好的方法来使得模具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及预制墙体,以在预制时可以至少固定模具的一部分,提高墙体的加工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模具,包括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用于形成预制墙体内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第二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用于形成现浇空腔;所述第二模块内部设有顶丝安装部,所述顶丝安装部上安装有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的一端为自由端,靠近所述模具框架,所述第一顶丝的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模块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进一步地,预制墙体的竖向钢筋底部穿置在所述第二模块内部。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框架包括四条按照矩形围合的边模,至少一条边模上垂直地设有第二顶丝。进一步地,所述顶丝安装部包括顶丝支座,所述顶丝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模块内的至少一侧内壁上,所述顶丝支座上构造有供所述第一顶丝穿过的孔,所述第一顶丝穿过所述顶丝支座且被所述顶丝支座支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丝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连接有垫片。进一步地,所述垫片和所述第一模块的端部相互错开。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块内设有拉拽部,所述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还配置有拆模工装,所述拆模工装包括用于和所述模具框架固定的主体以及安装在所述主体上的拉钩,所述拉钩和所述拉拽部配合;所述拉钩和所述主体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螺栓或液压拔轮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由上述的预制墙体模具制作得到。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包括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所述上层墙体和所述下层墙体均为以上所述的预制墙体,其中所述下层墙体顶部的竖向钢筋插入到所述上层墙体底部的现浇空腔中。进一步地,所述下层墙体顶部的竖向钢筋和所述上层墙体底部的竖向钢筋均为环形钢筋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墙体底部的纵向钢筋外缘还缠绕有箍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用于构造现浇空腔的第二模块内设置了第一顶丝,第一顶丝可以起到顶紧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作用,稳定了整个模具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助于提升预制墙体的生产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的模具框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二顶丝位置的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第二模块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第二模块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墙体(内墙)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底部现浇空腔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墙体(外墙)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拆模模具和模块连接时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拆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拆模模具和模块连接时的示意图;图15为预制墙体内墙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6为预制墙体外墙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模块;2-第二模块;3-模具框架;4-第二顶丝;5-第一顶丝;6-垫片;7-竖向钢筋;8-横向钢筋;9-混凝土灌注通道;10-现浇空腔;11-箍筋;21-顶丝支座;211-立板;212-翼板;213-螺纹套管;214-挡板;215-通槽;216-齿条;217-转轴;218-齿轮;31-边模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专利技术,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请参考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包括模具框架3以及大部分设置在模具框架内的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其中,第一模块1大体呈管状,用于在浇筑后形成预制墙体内部的混凝土灌注通道。第二模块2大体上呈盒状,用于形成预制墙体底部的现浇空腔。模具框架3由四条大体上呈槽钢状的边模围合而成,中部还可以设置门、窗的模具框架,在每条边模上都和边模表面垂直设置若干个第二顶丝4,第二顶丝可以用于顶住外部的物体,保证边模的位置相对稳固。在位于底部的边模上开设有若干沿着横向间隔分布的边模开口31,用于插入和拆卸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第二模块2的内部具有顶丝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顶丝5,在本实施例中,顶丝安装部是若干沿着纵向直线排布的顶丝支座21,每个顶丝支座21包括大体上呈矩形的立板211以及连接在立板两侧,大体上呈三角形的翼板212,立板211和翼板212都和第二模块2的前后内壁相垂直。在立板211的中部还开设有供第一顶丝5穿过的孔,在孔上还连接有螺纹套管213,第一顶丝5的一端从第二模块2的底部伸出,另一端则穿过各个顶丝支座21,最终顶在第二模块2内壁的顶端,第一顶丝5在该端还连接有垫片6,用于使得受力更加均匀。垫片6的位置可以和第一模块1的位置在横向上相互错开。在第二模块2的顶部还开设有开孔,该开孔和第一模块1的底端对应,供第一模块1伸入,且由于第一模块1和垫片6的位置已经错开,如果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采用分体式设计,则方便生产人员观察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装配是否对齐。预制墙体的制作过程中,在模具框架内预埋了墙体的横向钢筋和竖向钢筋7,其中竖向钢筋7的底部也穿置在第二模块2的内部。图4和图6分别为用于构造内墙底部现浇空腔的第二模块以及用于构造外墙底部现浇空腔的第二模块,图4与图6的区别在于,第二模块内的两侧设有挡板214,挡板214设有供现浇区横向钢筋8穿过的通槽215,每个挡板214内侧连接有竖向布置的齿条216,齿条216的内侧设有转轴217,转轴217上连接有与齿条216配合的齿轮218。在拆除模具时,转动转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包括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用于形成预制墙体内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第二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用于形成现浇空腔;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二模块内部设有顶丝安装部,所述顶丝安装部上安装有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的一端为自由端,靠近所述模具框架,所述第一顶丝的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模块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包括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用于形成预制墙体内的混凝土灌注通道,所述第二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用于形成现浇空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模块内部设有顶丝安装部,所述顶丝安装部上安装有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的一端为自由端,靠近所述模具框架,所述第一顶丝的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模块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其特征在于,预制墙体的竖向钢筋底部穿置在所述第二模块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框架包括四条按照矩形围合的边模,至少一条边模上垂直地设有第二顶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丝安装部包括顶丝支座,所述顶丝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模块内的至少一侧内壁上,所述顶丝支座上构造有供所述第一顶丝穿过的孔,所述第一顶丝穿过所述顶丝支座且被所述顶丝支座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支顶预制墙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丝靠近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连接有垫片。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凤起
申请(专利权)人: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