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4797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水流冲击在渗透带上,然后再透过渗透带进入绿地构造的种植土中,如此,使水流得到缓冲,直接避免了大水流对种植土的直接冲击,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因大水流冲击而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的风险。

A kind of permeable sidewalk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生态建设日益被大众所关注,而海绵城市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就海绵城市而言,其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所以,如上述的,海绵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将储蓄的的水资源加以利用。在目前城市道路构造中,人行道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的人行道施工,通常是在路基压实后铺设垫层,然后在垫层上铺设砖体,为了避免路面积水,目前所采用的方式,通常是采用具有透水能力的透水砖,使路面积水透过砖体,进而避免路面上形成积水。虽然,如上述的,目前的人行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透水效果,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不足,具体如下述:虽然透水砖具有透水能力,但是,当降水量较大超过透水砖的透水能力时,路面依然存在着积水的风险,所以在目前的人行道设计中,通常还将人行道路面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带为倾斜设置,所述渗透带一侧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相接,另一侧沿远离所述透水人行道的方向逐渐升高,使得在所述渗透带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沿所述透水人行道方向的沟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带采用碎石铺设而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位于底部的路基、铺设在所述路基上的垫层,和铺设在所述垫层上的透水砖,所述垫层具有透水能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川漆涛何煜明冯学松李辉古川朱锐李萍周杰杨闯杨汉波谢全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