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包括上本体和由该上本体向下延伸而成的下本体。上本体为槽形结构,且沿着其前、后侧壁外延有盖板前安装部和盖板后安装部。在上本体的前后侧壁之间、上本体的侧壁与盖板安装部之间以及下本体的非迎风面与上本体的底壁之间均设置有加强部。在下本体的迎风面设置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条状防抖凸起。这样一来,提高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结构强度以及耐疲劳性,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后期维护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另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还降低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在空调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抖动量,确保了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A kind of reinforced water baffle for air inlet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
本技术涉及车载空调附属件
,尤其是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
技术介绍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车厢内空气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在现有车型中均配置了空调进气口挡水板,为其关重附属件之间。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以及乘客的舒适性。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进气口挡水板为一体注塑件(如图1中所示),自身的结构强度较低,当受到空调进气负压交变载荷以及车辆行走震动的影响,其极易发生变形甚至开裂现象,从而造成水进入到车厢,且增加了后期维护频率和成本。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自身结构强度较高的,耐疲劳性较好的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包括上本体和由该上本体向下延伸而成的下本体。上述上本体为槽形结构,且沿着其前、后侧壁外延有盖板前安装部和盖板后安装部。在上本体的前、后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部。在上本体的侧壁与上述盖板前安装部以及盖板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部。在下本体的非迎风面与上本体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部。在下本体的迎风面设置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条状防抖凸起。该条状防抖凸起的高度值为下本体厚度的1-1.2倍,且不得小于2mm。进一步的,第一加强部包括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上本体前、后端的第一加强筋。进一步的,第二加强部包括多个沿着上本体长度方向进行均布的第二加强筋,且相互间隔的距离控制在100-120mm。进一步的,第三加强部包括多个沿着下本体长度方向进行均布的第三加强筋,且相互间隔的距离控制在150-180mm。进一步的,在盖板前安装部上开设有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进行阵列的前卡扣安装孔,另外,在其上还开设有两个定位孔,且其中一个为腰形孔。在盖板后安装部上开设有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进行阵列的后卡扣安装孔。更进一步的,在盖板后安装部上设置有一系列上凸平台。上述后卡扣安装孔均开设于上凸平台。进一步的,下本体为流线形设计。相较于传统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在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对上本体、下本体以及两者的结合处均进行了加强设计,提高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结构强度以及耐疲劳性,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后期维护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另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还降低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在空调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抖动量,确保了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汽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汽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俯视图。图4是图2的A向局部视图。1-上本体;11-盖板前安装部;111-前卡扣安装孔;112-定位孔;12一盖板后安装部;121-上凸平台;1211-后卡扣安装孔;2-下本体;21-条状防抖凸起;3-第一加强部;31-第一加强筋;4-第二加强部;41-第二加强筋;5-第三加强部;51-第三加强筋;6-条状防抖凸起。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图3分别示出了本技术中汽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立体示意图及其俯视图,其主要由上本体1和下本体2两部分构成,其中,下本体2呈板状结构,由上述上本体1向下延伸而成。为了减少进风阻力,下本体2优选为流线形设计。上本体1为槽形结构,且沿着其前、后侧壁外延有盖板前安装部11和盖板后安装部12。在上本体1的前、后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部3。在上本体1的侧壁与上述盖板前安装部11以及盖板后安装部1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部4。在下本体2的非迎风面与上本体1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部5。在下本体2的迎风面设置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条状防抖凸起6(如图4中所示)。该条状防抖凸起6的高度值为下本体2厚度的1-1.2倍,且不得小于2mm。如此一来,相较于传统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在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对上本体1、下本体2以及两者的结合处均进行了加强设计,提高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结构强度以及耐疲劳性,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后期维护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另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还降低了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在空调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抖动量,确保了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上述第一加强部的进一步细化,其可以由上本体1前、后端相向延伸而出第一加强筋31构成。作为更进一步的优化,上述第一加强筋31的数量设置为2个,分别布置于上本体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这样一来,有效地确保了上本体1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沿其长度方向发生扭曲现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加强筋31除了可采用由上本体1直接延伸而出的方式进行上本体1的加强(即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加强筋31上设置螺栓通孔,相对应地,在上本体1上开设螺纹孔,而后采用螺栓联接的方式使得第一加强筋31固定于上本体1。类比于上述第一加强部3,第二加强部4包括多个沿着上本体1长度方向进行均布的第二加强筋41;第三加强部5包括多个沿着下本体2长度方向进行均布的第三加强筋51。不过,需要说明是,为了执行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的轻量化设计目标,在确保其自身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第二加强筋41相互间隔的距离控制在100-120mm;第三加强筋51相互间隔的距离控制在150-180mm。为了方便、快捷地实现空调进气口挡水板与汽车前流水槽盖板的固定,还可以在盖板前安装部11上开设有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进行阵列的前卡扣安装孔111,在盖板后安装部12上开设有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进行阵列的后卡扣安装孔1211。在实际安装操作过程中,首先通过调整使得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相对于汽车前流水槽盖板具有准确的相对位置,而后在前、后卡扣安装孔111、1211内穿入卡接销,即可实现空调进气口挡水板与汽车前流水槽盖板的固定。作为更进一步的优化,为了便于实现空调进气口挡水板相对于汽车前流水槽盖板的对位调整,还可以在盖板前安装部11上设置两个定位孔112,且其中一个设计为腰形孔,另一个为圆孔,以便于通过定位销对空调进气口挡水板进行位置确定。最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本体和由所述上本体向下延伸而成的下本体;所述上本体的横截面为槽形,且沿着其前、后侧壁外延有盖板前安装部和盖板后安装部;在所述上本体的前、后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部;在所述上本体的侧壁与所述盖板前安装部以及所述盖板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部;在所述下本体的非迎风面与所述上本体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部;另外,在所述下本体的迎风面设置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条状防抖凸起;所述条状防抖凸起的高度值为所述下本体厚度的1-1.2倍,且不得小于2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本体和由所述上本体向下延伸而成的下本体;所述上本体的横截面为槽形,且沿着其前、后侧壁外延有盖板前安装部和盖板后安装部;在所述上本体的前、后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部;在所述上本体的侧壁与所述盖板前安装部以及所述盖板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部;在所述下本体的非迎风面与所述上本体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部;另外,在所述下本体的迎风面设置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条状防抖凸起;所述条状防抖凸起的高度值为所述下本体厚度的1-1.2倍,且不得小于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本体前、后端部的第一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车载空调进气口挡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多个沿着所述上本体长度方向进行均布的第二加强筋,且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继欣,龙浩,胡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