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18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和隔圈,所述镜片组至少包括第一镜片及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隔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隔圈包括隔圈本体及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的遮光片。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更佳。

Lens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头模组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摄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求。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镜筒及收容于所述镜筒内的镜片组和隔圈,所述隔圈夹设于所述镜片组的两相邻镜片之间。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的隔圈通常为塑胶注塑成型,塑胶表面反射率较高,导致所述镜头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由于隔圈表面反射率较高,导致容易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像质量更佳的镜头模组。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和隔圈,所述镜片组至少包括第一镜片及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隔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隔圈包括隔圈本体及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的遮光片。优选的,所述隔圈呈环状,所述隔圈本体包括靠近像侧的像侧面、靠近物侧的物侧面及连接所述像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位于靠近光轴一侧,所述遮光片位于靠近所述内侧面一侧,所述外侧面与所述镜筒抵接。优选的,所述遮光片包括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内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靠近光轴的一端沿所述内侧面的延伸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遮光部。优选的,所述内侧面自像侧往物侧方向向靠近所述光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遮光部一部分嵌设于所述隔圈内,另一部分向靠近光轴方向延伸出所述内侧面。优选的,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内侧面的中部。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像侧面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部及环绕所述第一光学部设置的第一周边部,所述第二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部及环绕所述第二光学部设置的第二周边部,所述物侧面与所述第一周边部对应抵接,所述像侧面与所述第二周边部对应抵接。优选的,所述隔圈本体由塑胶制成。优选的,所述遮光片与所述隔圈本体一体注塑成型。优选的,所述遮光片的表面覆盖有碳层。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镜头模组通过在所述隔圈本体中嵌设所述遮光片,所述遮光片的反射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光线反射,避免产生杂散光,从而提升了所述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所述镜头模组100可以应用于便携设备,例如: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设备。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1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20和隔圈30。所述镜筒10包括具有通光孔11的第一筒壁12及自所述第一筒壁12向像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3,所述通光孔11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筒壁13包括与所述第一筒壁12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131。所述镜片组20至少包括第一镜片21及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像侧的第二镜片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组20为四片镜片结构,其中自物侧往像侧方向的第三片镜片为所述第一镜片21,自物侧往像侧方向的第四片为所述第二镜片2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组20中的镜片数量还可为其他任意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仅以四片镜片为例进行说明。同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21与所述第二镜片22也可根据实际所需位于任意位置。所述第一镜片21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部211及环绕所述第一光学部211设置的第一周边部212,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部221及环绕所述第二光学部221设置的第二周边部222。所述隔圈30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1与所述第二镜片22之间。具体的,所述隔圈30包括隔圈本体31及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31的遮光片32。所述隔圈本体31由塑胶制成,优选的,所述遮光片32与所述隔圈本体31一体注塑成型,可以有效提升所述遮光片32与所述隔圈本体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使得所述遮光片32不容易从所述隔圈本体31上脱落。所述隔圈30呈环状,所述隔圈本体31包括靠近像侧的像侧面311、靠近物侧的物侧面312及连接所述像侧面311与所述物侧面312的内侧面313和外侧面314,所述内侧面313位于靠近光轴的一侧,且所述内侧面313自像侧往物侧方向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遮光片32位于靠近所述内侧面313的一侧。所述像侧面311与所述第二周边部222对应抵接,所述物侧面312与所述第一周边部212对应抵接,所述外侧面314与所述内表面131对应抵接,从而使得所述隔圈30与所述镜筒10、所述第一镜片21及所述第二镜片22紧密连接。所述遮光片32包括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31内的固定部321及自所述固定部321的靠近光轴的一端沿所述内侧面313的延伸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遮光部322。所述遮光部322一部分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31内,另一部分向靠近光轴方向延伸出所述内侧面313,所述遮光部322的反射率较低,可以有效减少光线的反射,提升成像质量。具体的,所述遮光部322位于所述内侧面313的中部,从而可以良好的减少光线的反射。所述固定部321与所述像侧面311平行设置,从而使得所述遮光片32易于加工,并且便于生产制作时零件的定位,让定位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良率。优选的,所述遮光片32的表面覆盖有碳层,碳层的反射率低可以有效减少光线反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322位于所述内侧面313的中部,且所述遮光部322部分延伸出所述内侧面313从而实现通过所述遮光部322减少光线的反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322的靠近光轴一侧表面可与所述内侧面313齐平,即所述遮光部322可不延伸出所述内侧面313,只需所述遮光部322与所述内侧面313处于同一平面上即可。甚至,所述遮光部322可完全覆盖所述内侧面313,即所述隔圈本体31的靠近光轴一侧的表面由所述遮光部322构成,以此更好的减少光线的反射。也就是说,本技术对所述遮光片32与所述隔圈本体31的连接构造并不做任何限制,只需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和隔圈,所述镜片组至少包括第一镜片及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隔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包括隔圈本体及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的遮光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和隔圈,所述镜片组至少包括第一镜片及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隔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包括隔圈本体及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的遮光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呈环状,所述隔圈本体包括靠近像侧的像侧面、靠近物侧的物侧面及连接所述像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位于靠近光轴一侧,所述遮光片位于靠近所述内侧面一侧,所述外侧面与所述镜筒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包括嵌设于所述隔圈本体内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靠近光轴的一端沿所述内侧面的延伸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遮光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自像侧往物侧方向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遮光部一部分嵌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玉婵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