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118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透镜组、光阑、后透镜组和像面,所述前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后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光阑前端采用鼓型厚透镜实现光路的紧凑设计,光学系统长度仅20.439mm,满足高分辨率全景相机的小型化需求,实现了高解析、高分辨率成像,光焦度分配合理,工艺可实现性好,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学系统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
技术介绍
全景光学系统由于具备超过360°×180°的超大成像视场,可以获取无死角的景物图像,这是一般光学系统或镜头无法实现的。因此,全景光学系统在安防、监控、AR/VR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全景光学系统追求超大视场、大相对孔径以及高分辨率的性能指标,现有适用于高分辨率全景相机的光学系统大多存在结构较为复杂,尺寸较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采用的透镜数量少、成像分辨率高,而且结构紧凑、光学系统长度短,有益于提升全景相机光学系统的应用水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透镜组、光阑、后透镜组和像面,所述前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后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光焦度为负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光焦度为正的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均为光焦度为负的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鼓型厚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透镜靠近光阑的光学面为第一光学面,所述第四透镜靠近光阑的光学面为第二光学面,所述光学系统的轴上视场边缘光线在所述第一光学面的高度值为h1,所述轴外视场边缘光线在所述第二光学面的高度值为h2,其中h2/h1满足:1.04≤h1/h2≤1.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的距离为L1,所述光阑与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的距离为L2,其中L1/L2的比值满足:3.15≤L1/L2≤3.7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所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光焦度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光焦度为所述第七透镜的光焦度为其中和满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材质为重镧火石玻璃,所述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材质为镧冕玻璃,所述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材质为重火石玻璃,所述第七透镜的材质为重冕玻璃。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均为球面玻璃透镜。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七透镜和像面之间设有滤光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光阑前端采用鼓型厚透镜实现光路的紧凑设计,光学系统长度仅20.439mm,满足高分辨率全景相机的小型化需求,实现了高解析、高分辨率成像,光焦度分配合理,工艺可实现性好,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装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可见光谱段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3是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夜视850nm谱段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4是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垂轴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透镜组120、光阑110、后透镜组130和像面800,所述前透镜组120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00、第二透镜200和第三透镜300,所述后透镜组130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400、第五透镜500、第六透镜600和第七透镜700;所述第一透镜100为光焦度为负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400和第六透镜600均为光焦度为正的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00和第五透镜500均为光焦度为负的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700为光焦度为正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300为光焦度为正的鼓型厚透镜,所述第四透镜400和第五透镜500组成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300为鼓型正光焦度厚透镜,鼓型透镜是双凸透镜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述光阑110为孔径光阑。本技术光学系统采用反远距的光学结构型式,由于成像视场达到220°以上,为降低超大视场带来的视场像差如像散和畸变,前透镜组120在最前端采用了两个负光焦度的透镜,获得较大的主光线倍率倒数值,从而降低后组像差校正的压力。本技术的重点考虑了在实现高像质的前提下进行了光学系统的小型紧凑化设计,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性设计与合理像差校正;当光学系统长度缩短时,由于各组透镜的光焦度增加,引起球差、彗差、像散、畸变等各种像差迅速增加,导致光学系统像质下降。本技术为了实现全景光学系统的紧凑设计,在前透镜组120引入了为鼓型正光焦度厚透镜的第三透镜300;由于采用了鼓型厚透镜,有效降低了光线到达后透镜组130的高度,并对光线有较大的会聚效应,更进一步降低了出射光线高度,大幅减轻后透镜组130的像差校正压力,从而在缩短光学系统尺寸的同时获得高成像质量。本技术在光阑110前端采用鼓型厚透镜实现光路的紧凑设计,光学系统长度仅20.439mm,满足高分辨率全景相机的小型化需求,实现了高解析、高分辨率成像,光焦度分配合理,工艺可实现性好,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装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透镜组120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后透镜组130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300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透镜组、光阑、后透镜组和像面,所述前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后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n所述第一透镜为光焦度为负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光焦度为正的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均为光焦度为负的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鼓型厚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透镜组、光阑、后透镜组和像面,所述前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后透镜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为光焦度为负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光焦度为正的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均为光焦度为负的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弯月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光焦度为正的鼓型厚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双胶合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为其中与的比值满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高像素全景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靠近光阑的光学面为第一光学面,所述第四透镜靠近光阑的光学面为第二光学面,所述光学系统的轴上视场边缘光线在所述第一光学面的高度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雁雄谭海曙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