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卫子健专利>正文

扩散阻障结构、导电迭层及其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793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扩散阻障结构、导电迭层及其制法。导电迭层包括一基板、一扩散阻障结构以及一导电层,扩散阻障结构形成于基板和导电层之间,扩散阻障结构包括一非连续改质层以及一阻障层,非连续改质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非连续改质层的材料是一具有亲水基的高分子;阻障层设置于所述基板和所述非连续改质层上,所述阻障层的材料至少包括一自修复高分子。扩散阻障结构可阻障金属原子的扩散,避免导电迭层在加工热处理时,因温度升高导致导电迭层的特性退化或毁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阻障结构、导电迭层及其制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障结构、导电迭层及其制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扩散阻障结构、导电迭层及其制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不断朝向高密集度和高传输效率的目标发展。为了提升集成电路的性能,业界积极致力于缩小导线的宽度和导线的间距,但也加剧了电阻电容延迟效应(resistancecapacitydelay,RCdelay)。故为了降低电阻电容延迟效应,除了使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作为介电层之外,目前大多是选用低电阻率和高抗电子迁移能力的铜作为导线材料,以克服电阻电容延迟效应。然而,铜的扩散系数甚高,在低温处理(240℃)时容易扩散至硅组件中,导致组件特性退化或毁损。因此,通常会在铜金属和介电层之间设置铜扩散阻障层(Copperdiffusionbarrier),来抑制铜的扩散并维持组件的电性可靠度。现有的铜扩散阻障层大多是采用单一过渡金属的氮化物作为材料,例如氮化钛和氮化钽,再借由干式制程于介电层上形成铜扩散阻障层。然而,氮化钛容易形成柱状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用以形成于一基板以及一导电层之间,所述扩散阻障结构包括:/n一非连续改质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非连续改质层的材料是一具有亲水基的高分子;以及/n一阻障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和所述非连续改质层上,所述阻障层的材料至少包括一自修复高分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用以形成于一基板以及一导电层之间,所述扩散阻障结构包括:
一非连续改质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非连续改质层的材料是一具有亲水基的高分子;以及
一阻障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和所述非连续改质层上,所述阻障层的材料至少包括一自修复高分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修复高分子是选自由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乙二醇及其任意组合所构成的群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亲水基的高分子是具有胺基的硅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胺基的硅烷是选自由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N-、3-2-(2-氨基乙基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其任意组合所构成的群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障层的材料还包括一触媒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媒材料为纳米金属粒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障层中的所述自修复高分子和所述触媒材料的重量比例为0.175:1至2:1。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障层中的所述自修复高分子包覆所述触媒材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阻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阻障结构的总厚度小于5纳米。


10.一种导电迭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其具有一表面;
一扩散阻障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扩散阻障层包括一非连续改质层和一阻障层,所述非连续改质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所述非连续改质层的材料是一具有亲水基的高分子,所述阻障层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和所述非连续改质层上,所述阻障层的材料至少包括一自修复高分子;以及
一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子健王伟彦
申请(专利权)人:卫子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