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150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隔板和换热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集流管的内腔设置隔板以将集流管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集流管的管壁、第一腔体和隔板插入第二腔体,从流体进口进入集流管的第二腔体的冷媒可均匀地向多个换热管分配,由此,可提高冷媒在换热器内分配的均匀性。在一些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n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n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为圆管;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端和内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隔板的距离为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管壁具有多个插孔,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隔板具有多个沿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隔板的槽孔,多个所述槽孔与多个所述插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槽孔插入所述第二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配管,所述分配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管壁和内腔,所述集流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的第一端为流体进口,所述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闭且从所述集流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分配管的管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分配管的内腔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分配管的长度方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可开设在所述分配管的沿所述分配管的周向的任意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配管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分配管下方且与所述分配管的外周面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强蒋建龙黄宁杰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