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连板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498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纵连板梁结构,属于轨道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轨板梁,所述轨板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预留有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和用于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具有拱度,板体顶面有两条平行、间隔的承轨槽;所述板体顶面内凹形成所述承轨槽,所述承轨槽纵向贯穿板体的两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轨道功能和桥梁功能合二为一,不仅构成简单,而且可降低建造成本,是一种全新的桥梁的上部结构;在板体内预留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通过在拉筋孔中装纵向拉筋将多个轨板梁连接在一起形成长区段或全线纵连板梁。当轨板梁的一端受力时,其另一端被纵向拉筋拉住从而不会向下低头和向上翘起,可增强轨道的整体稳定性。

A kind of longitudinal plate beam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连板梁结构
本技术涉及轨道及桥梁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纵连板梁结构。
技术介绍
铁路桥梁是铁路跨越河流、湖泊、海峡、山谷或其他障碍物,以及为实现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或道路的立体交叉而修建的构筑物。铁路桥梁按用途分为铁路桥和公路铁路两用桥;按结构分为梁桥、拱桥、刚构桥、悬索桥、斜拉桥和组合体系桥等等。铁路桥梁采用最多的是梁式桥。它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桥梁型式,可细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轨道作为基础设施,其建设周期、成本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板梁是桥梁的上部结构。现有的铁路桥梁,轨道板是轨道板,板梁是板梁,结构复杂,施工方法繁琐,建设周期长,建造成本高。此外,要形成一条轨道,需要沿轨道线路铺设多个轨道板,当轨道车辆经过时,车轮先后碾压轨道板的两端,使轨道板此起彼伏,造成板梁频繁振动,加速板梁损伤;同时影响列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纵连板梁结构,将轨道功能和桥梁功能合二为一,构成简单,可降低建造成本;同时可防止轨板此起彼伏,增强轨道的整体稳定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纵连板梁结构,包括轨板梁,所述轨板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预留有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和用于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具有拱度,板体顶面有两条平行、间隔的承轨槽。进一步的,板体为中央有镂空的框架板,拉筋孔贯穿镂空和板体的端面。进一步的,所述板体顶面内凹形成所述承轨槽,所述承轨槽纵向贯穿板体的两端面。优选地,后张预应力孔道有至少两组,两条承轨槽的下方分别有一组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进一步优选地,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共有4-6个。进一步的,板体侧面设置有预埋吊装套管和第三轨支架固定管套。进一步的,板体的两端有与限位凸型挡台匹配的约束缺口,约束缺口竖直贯穿轨板梁的顶面和底面。优选地,所述拉筋孔对称设有两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将轨道功能和桥梁功能合二为一,不仅构成简单,而且可降低建造成本,是一种全新的桥梁的上部结构;在板体内预留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通过在其内穿预应力束,在列车运行之前,对预应力束施加预拉应力,从而在板体中提前施加预应力,使得板体承受压应力,进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形变,来抵抗列车冲击荷载;2,在板体内预留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通过在拉筋孔中装纵向拉筋将多个轨板梁连接在一起形成长区段或全线纵连板梁。当轨板梁的一端受力时,其另一端被纵向拉筋拉住从而不会向下低头和向上翘起,可增强轨道的整体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纵连在一起时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板体、2-钢轨、3-预埋吊装套管、4-梁板间纵向拉筋、5-第三轨支架固定管套、6-限位凸型挡台、11-承轨槽、12-约束缺口、13-拉筋孔、14-镂空、15-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的纵连板梁结构,它包括板体1,板体1内预留有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和用于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13。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的个数根据需要设置。通过在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内穿预应力束,在板体1受外力之前,对预应力束施加预拉应力,从而在板体1中提前施加预应力,使得板体1承受压应力,进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形变,来提高其抗弯能力和刚度。本实施方式中,板体1为框架板,中央有镂空14,拉筋孔13贯穿该镂空14和板体1的端面。将上述板体1用于铁路桥梁时,为避免短波不平顺,板体1顶面有内凹形成的用于嵌装钢轨的承轨槽11,承轨槽11纵向贯穿板体1的两端面,承轨槽11平行间隔设有两条。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顶面”是指板体1安装使用时的上表面。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有两组,两组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分别位于其中一条承轨槽11的下方。两组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对称设置,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共有6个。当然,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也可设置为3组、4组甚至更多,但两条承轨槽11的下方应各有一组。使用时,将钢轨直接嵌装在承轨槽11中,可对钢轨提供连续支撑,消耗掉绝大部分的振动源,使列车运行平顺,延长钢轨和列车的寿命。在板体1侧面设置有预埋吊装套管3和第三轨支架固定管套5。板体1的两端有与限位凸型挡台匹配的约束缺口12,通过将约束缺口12与限位凸型挡台装配,可对单个板体1进行限位。本技术还公开一种纵连轨道板结构,如图4、5所示,它包括多个轨板梁和限位凸型挡台6,多个轨板梁纵向、间隔铺设,限位凸型挡台6装在约束缺口12中,相邻两个轨板梁由两条梁板间纵向拉筋4连接在一起,梁板间纵向拉筋4装在拉筋孔13中。约束缺口为U形或半圆形,相邻两个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共用同一个限位凸型挡台6。钢轨2嵌装在承轨槽11中。板体1的尺寸根据需要设置,板体1的厚度与其长度成正比例关系。本实施方式中板体1的长度为4.8m-9.8m,板体1的厚度为400~700mm。此外,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厚度与长度的关系表,见表1。表1轨道板板长(mm)轨道板板厚(mm)480040058004506800500780058088006509800700本技术公开的上述纵连板梁结构的制作方法,前期需要制造出与板体1匹配的钢模型,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生产:步骤a,绑扎板体1的钢筋笼骨架,并入钢模;步骤b,在纵连板梁钢模端部与内钢模之间安装拉筋孔13成孔PVC管,且固定牢靠;内钢模对应板体1的镂空14。在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的对应位置安装波纹管+衬管或其他管道,衬管或其他管道出边摸。板体1在安装时的上表面是预制时的下表面,有承轨槽11的一面朝下。板体1在预制时设反拱度,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对应位置安装的管道设同样的反拱度。板体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有4-6个。根据板体1的长度变化,可增加或减少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的个数。步骤c,浇筑混凝土,砼初凝后,拔出衬管和PVC管,并继续进行蒸汽养护;步骤d,脱模,吊出板体1,进行验证。取出衬管和PVC管的空间位置,即在衬管的原始位置处形成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PVC管的原始位置形成拉筋孔13,完成板体1的制作。板体1制作完成后,后续进行预应力张拉和继续养护。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在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15中穿预应力束;步骤2,使用千斤顶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纵连板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轨板梁,所述轨板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预留有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和用于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具有拱度,板体顶面有两条平行、间隔的承轨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连板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轨板梁,所述轨板梁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预留有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和用于安装梁板间纵向拉筋的拉筋孔,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具有拱度,板体顶面有两条平行、间隔的承轨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连板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板体为中央有镂空的框架板,拉筋孔贯穿镂空和板体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连板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顶面内凹形成所述承轨槽,所述承轨槽纵向贯穿板体的两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纵连板梁结构,其特征在于:纵向后张预应力孔道有至少两组,两条承轨槽的下方分别有一组纵向后张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振地吴元文邓斌覃婷税卓平崔进福姚力肖大庆张忠陈逊周炼邓玉竹陈宝林毕小毛魏运鸿孙春平杨刚罗炯任志江肖伟林晓波谭斌王光亮黄廣陈刚刘学毅王平金学松翁华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府轨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