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8257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所述底坑框设置于土方底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墙板和预埋件;在所述底坑框和所述土方底坑之间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打桩层、碎石层和底层钢筋层;所述墙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板围绕所述底坑框中心相连接;所述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墙板的连接处,并且固定住所述墙板;所述碎石层和所述底层钢筋层均浇注包裹混凝土层,所述墙板内也浇注所述混凝土层,所述墙板外侧与所述土方底坑之间设置回填土方层。

A steel structure pit frame of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
本技术涉及电梯配套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
技术介绍
一般的,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层无电梯住宅楼也通过安装电梯来方便住户上下楼。这也给老人和小孩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在安装电梯之前需要开挖底坑,现有方式是在预设点的地面挖设地坑,然后在底坑中通过浇筑的方式形成钢筋混凝土的底坑基建。现有方式需要浇筑两次混凝土,受时间和天气影响较重。且需要开挖深度较深的底坑才可以浇筑基建。现有的方案,采用开挖土方底坑,底坑打桩作业,铺设底层钢筋层浇筑底板,安装预埋件浇筑墙板和回填土方的步骤。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浇筑两次混凝土,施工周期长,受到环境影响较大;(2)底板和墙板之间存在间隙,会产生漏水和渗水;(3)底坑基建施工效率低,需要人工进行捆扎钢筋,花费时间长;(4)开挖的土方底坑深度较深,无法适应不同的开挖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浇筑两次混凝土受到环境影响较大、底板和墙板之间存在间隙会产生漏水和渗水、底坑基建施工效率低需要人工进行捆扎钢筋和开挖的土方底坑深度较深无法适应不同的开挖环境等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所述底坑框设置于土方底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墙板和预埋件;在所述底坑框和所述土方底坑之间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打桩层、碎石层和底层钢筋层;所述墙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板围绕所述底坑框中心相连接;所述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墙板的连接处,并且固定住所述墙板;所述碎石层和所述底层钢筋层均浇注包裹混凝土层,所述墙板内也浇注所述混凝土层,所述墙板外侧与所述土方底坑之间设置回填土方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的下端并列设置有底板连接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墙板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之间设置有底坑钢筋圈。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预埋件包括预埋板和预埋筋;所述预埋筋并列设置于所述预埋板上;所述预埋筋远离所述预埋板的一端弯折成C字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预埋板为L字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坑框水平设置于土方底坑内;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平面误差在1/1000mm以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采用底坑框的结构使得只需要一次浇筑就可以完成底板和墙板的浇筑。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带来了如下效果:(1)只需要一次浇筑就可以完成底板和墙板的浇筑,施工周期短,受环境影响较小;(2)采用预埋件连接墙板,不会发生漏水和渗水的现象;(3)开挖土方和制造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可以同时进行,可以缩短施工周期;(4)安装电梯钢结构底坑框,不需要开挖深度较深的土方,可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安装示意图。图中:1、底板;2、墙板;3、预埋件;4、底板连接筋;5、内墙板;6、外墙板;7、底坑钢筋圈;8、预埋板;9、预埋筋;10、打桩层;11、碎石层;12、底层钢筋层;13、混凝土层;14、回填土方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安装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图中X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右端。底坑框设置于土方底坑内。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包括底板1、墙板2和预埋件3。在底坑框和土方底坑之间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打桩层10、碎石层11和底层钢筋层12。墙板2设置于底板1上。墙板2围绕底坑框中心相连接。预埋件3设置于墙板2的连接处,并且固定住墙板2。还包括浇筑在底坑框内的混凝土层13和和设置于底坑框外侧的回填土方层14。在安装电梯时,需要先开挖土方底坑,再用混凝土浇筑底坑。浇筑完底坑后再开始后续的安装。在安装电梯钢结构底坑框时,同样需要开挖土方底坑。再在土方底坑打桩作业设置打桩层10,之后分别铺设碎石层11和底层钢筋层12。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安装在底层钢筋层12上,最后浇筑混凝土层13和回填土方层14。底板1的下端并列设置有底板连接筋4。底板1安装于底层钢筋层12的上端,底板连接筋4从上至下插入底层钢筋层12中。优选的,底板1为方形直板。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确定打桩层10是木质打桩层还是钢筋打桩层。底板连接筋4焊接于底板1的下端。底板连接筋4的上端焊接于底板1的下表面。优选的,底板连接筋4的上端弯折成L字形。可以增加底板连接筋4上端的焊接面积。底板连接筋4可以更加牢靠的固定在底板1的下端。底板连接筋4的下端设置为尖刺状。可以方便底板连接筋4安装,底板连接筋4可以很方便的穿透底层钢筋层12和碎石层11。可以稳定电梯钢结构底坑框的安装位置。底层钢筋层12会浇筑混凝土,与底板1一起形成底坑底板。底板连接筋4的设置可以增加底坑底板的强度。底坑底板可以承受更重的力。墙板2包括内墙板5和外墙板6。内墙板5和外墙板6之间设置有底坑钢筋圈7。墙板2焊接于底板1的上表面。外墙板6焊接于底板1上表面的外侧。内墙板5焊接于底板1上表面的内侧。内墙板5和外墙板6之间存在间隙。外墙板6围绕底坑框中心相连接,外墙板6围绕成方形。内墙板5围绕底坑框中心相连接,内墙板5围绕成方形。内墙板5设置于外墙板6的内侧。底坑钢筋圈7与内墙板5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可以固定住底坑钢筋圈7的安装位置。内墙板5和外墙板6之间会浇筑混凝土,内墙板5和外墙板6一起形成底坑墙板。设置底坑钢筋圈7可以增强底坑墙板的内部结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3所示,预埋件3包括预埋板8和预埋筋9。预埋筋9并列设置于预埋板8上。预埋筋9远离预埋板8的一端弯折成C字形。预埋板8为L字形。预埋件3设置于墙板2的上端。预埋件3起到固定连接墙板2的作用。预埋板8分别连接内墙板5和外墙板6。预埋板8与内墙板5和外墙板6采用满焊的焊接工艺,可以增加预埋板8与内墙板5和外墙板6连接的牢固性。预埋筋9设置于预埋板8的下端。预埋筋9的上端与预埋板8的下表面相连接。预埋筋9的上端弯折成L字形。可以增加预埋筋9上端的焊接面积。预埋筋9可以更加牢靠的固定在预埋板8的下端。预埋筋9设置于内墙板5和外墙板6之间,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墙板2之间的连接处的混凝土连接较为脆弱。预埋筋9可以加强墙板2连接处混凝土的结构强度。电梯底坑的施工方法包括:a1:开挖土方底坑;a2:土方底坑底部打桩作业设置打桩层10;a3:土方底坑底部铺设碎石层11;a4:在碎石层11上铺设底层钢筋层12;a5:在底层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所述底坑框设置于土方底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墙板(2)和预埋件(3);在所述底坑框和所述土方底坑之间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打桩层(10)、碎石层(11)和底层钢筋层(12);所述墙板(2)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墙板(2)围绕所述底坑框中心相连接;所述预埋件(3)设置于所述墙板(2)的连接处,并且固定住所述墙板(2);所述碎石层(11)和所述底层钢筋层(12)均浇注包裹混凝土层(13),所述墙板(2)内也浇注所述混凝土层(13),所述墙板(2)外侧与所述土方底坑之间设置回填土方层(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钢结构底坑框,所述底坑框设置于土方底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墙板(2)和预埋件(3);在所述底坑框和所述土方底坑之间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打桩层(10)、碎石层(11)和底层钢筋层(12);所述墙板(2)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墙板(2)围绕所述底坑框中心相连接;所述预埋件(3)设置于所述墙板(2)的连接处,并且固定住所述墙板(2);所述碎石层(11)和所述底层钢筋层(12)均浇注包裹混凝土层(13),所述墙板(2)内也浇注所述混凝土层(13),所述墙板(2)外侧与所述土方底坑之间设置回填土方层(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钢结构底坑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下端并列设置有底板连接筋(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才钟诚杨希悦杨益峰高川牟堂轩
申请(专利权)人:伊萨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