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7790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所述分子共振隔水炖包括:锅体;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U型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避免内锅在沸腾的水源来回摆动,导致内锅的倾斜和侧翻,提高了隔水炖锅的稳定性,并且不需要使用者亲自放入或者取出,也避免了高温的锅体对使用者手部造成伤害,保护性能非常好,满足了不同人的使用,提高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

A kind of molecular resonance ste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
本技术涉及食材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
技术介绍
隔水炖是一种家常饭菜的烹饪技法,为闽菜中莆仙炖法的常用方法,地方色彩浓厚。隔水炖原料品种多,可烹制鸡肉、羊肉、猪肝、鸽肉、鲫鱼、鲈鱼等,各种营养成分溶于汤中,香味、营养不会流失,炖出的汤菜鲜美、清淡、本味、滋补。现实生活当中,隔水炖需要用到隔水炖锅,但是现有的隔水炖锅存在了大量的缺点,比如现有的隔水炖锅不很好的对食材进行加热,而且现有的隔水炖锅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水源的沸腾,容易对内锅造成倾斜和侧翻的问题,从而造成食材的浪费,并且现有的隔水炖锅再对装有食材的锅体加热后,使用者拿取时,高温的锅体容易对使用者的手部造成烫伤的危险,不具有很好的保护性能,严重的降低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解决了由于水源的沸腾,容易对内锅造成倾斜和侧翻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包括:锅体;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U型块,所述U型块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顶部;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内壁的两侧;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的顶部,所述卡块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顶部的两侧;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相离的一侧。优选的,所述螺纹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底部。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贯穿所述透水板并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所述螺纹杆延伸至所述透水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弧形夹紧块的一侧。优选的,所述卡块的顶部贯穿所述挡板并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所述卡块延伸至所述挡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球。优选的,所述T型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块并延伸至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所述T型块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操作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优选的,所述锅体的顶部设置有锅盖,并且所述锅盖的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通过卡块的运动,就会带动移动板进行运动,移动板运动时,就会带动连接杆进行运动,连接杆运动时,就会带动滑动板进行运动,通过滑动板的运动,可以很好的带动弧形夹紧块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对内锅进行夹紧,避免内锅在沸腾的水源来回摆动,导致内锅的倾斜和侧翻,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稳定性,再通过缓冲弹簧自身在的弹性力,可以很好的T型块进行挤压,T型块受到挤压力时,就会产生运动,这时就可以很好的插入卡槽的内部,从而与卡块进行卡接,间接保证了内锅运动后的稳定性,提高了隔水炖锅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食材的浪费,再通过旋转把手的旋转,就会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螺纹杆旋转时,就会带动螺纹块进行运动,螺纹块运动时,就会带动带动透水板进行运动,从而可以很好的带动装满食物的内锅进行运动,不需要使用者亲自放入或者取出,也避免了高温的锅体对使用者手部造成伤害,保护性能非常好,满足了不同人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隔水炖锅的使用性和全面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U型块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图1所示的分子共振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锅体,2、分子共振炉,2001、上炉壳,2002、单向导热板,2003、压紧环,2004、气相分子共振室,2005、电热转换发波体,2006、电热体,2007、炉盘,2008、隔热层,2009、电热体引线,2010、调功器,2011、下炉壳,2012、炉脚,3、外锅,4、透水板,5、螺纹块,6、U型块,7、滑动板,8、弧形夹紧块,9、内锅,10、移动板,11、卡块,12、卡槽,13、挡板,14、T型块,15、限位块,16、螺纹杆,17、旋转把手,18、连接杆,19、拉球,20、操作杆,21、缓冲弹簧,22、锅盖,23、排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分子共振隔水炖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U型块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图1所示的分子共振炉的结构示意图。分子共振隔水炖包括:锅体1;分子共振炉2,所述分子共振炉2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1的内壁的底部;外锅3,所述外锅3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1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3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2的顶部接触;透水板4,所述透水板4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3的内壁的两侧;两个螺纹块5,两个螺纹块5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4的底部的两侧;U型块6,所述U型块6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4的顶部;两个滑动板7,所述滑动板7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6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7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8,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8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9;两个移动板10,两个所述移动板10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6内壁的两侧;两个卡块11,两个所述卡块11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10的顶部,所述卡块11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12;两个挡板13,两个挡板13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6的顶部的两侧;两个T型块14,两个所述T型块14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13的顶部;两个限位块15,两个所述限位块15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1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14相离的一侧。分子共振炉包括炉壳:上炉壳2001和下炉壳2011、隔热层2008、炉盘2007、电热体2006、电热转换发波体2005、气相分子共振室2004、单向导热板2002、电热体引线2009和调功器2010,炉,2007用耐火材料制成,如图4中,炉盘2007中放置电热体2006,电热体2006用电热丝制成,则电热丝绕成螺管状,经表面耐高温绝缘处理,使表面形成绝缘层,以防短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包括:/n锅体;/n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n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n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n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nU型块,所述U型块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顶部;/n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n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内壁的两侧;/n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的顶部,所述卡块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n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顶部的两侧;/n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n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相离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子共振隔水炖,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
分子共振炉,所述分子共振炉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壁的底部;
外锅,所述外锅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外锅的底部与所述分子共振炉的顶部接触;
透水板,所述透水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外锅的内壁的两侧;
两个螺纹块,两个螺纹块的顶部分别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底部的两侧;
U型块,所述U型块的底部固定于所述透水板的顶部;
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滑动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块,并且两个所述弧形夹紧块的相对的一侧之间卡接有内锅;
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离的一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内壁的两侧;
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移动板的顶部,所述卡块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卡槽;
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顶部的两侧;
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
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挡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两个T型块相离的一侧。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传根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鼎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