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合承重墙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664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5:28
一种预制混合承重墙及施工方法。由端柱、底梁、中梁、顶梁、实心墙、空心墙和预埋件组成,端柱、底梁、中梁和顶梁都为再生钢筋混凝土构件,实心墙为再生混凝土构件,空心墙由浇筑砌块和保温板组成,浇筑砌块采用再生混凝土,保温板为圆柱形,均匀布置在浇筑砌块中间。端柱呈L形,内部有多个预埋件。施工中,通过圆柱件和方形件固定预埋件,通过定位件固定保温板的位置,浇筑再生混凝土形成混合承重墙。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新型农村房屋造价高和装配率低的问题,并能利用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Prefabricated mixed bearing wall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混合承重墙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混合结构中的预制墙板领域。
技术介绍
国家的乡村振兴意见中提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目前新型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房屋的造价偏高,同时其装配化率也较低,不符合目前装配式建筑的规划要求。随着建设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处理困难,对环境也造成了危害。农村房屋的层数较少,对构件的竖向承载力要求不高,可以利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因此,需要一种造价低、受力合理、适合装配施工的预制混合承重墙及相应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农村房屋的造价高及装配化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预制混合承重墙及施工方法,具有受力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技术方案是:由端柱、底梁、中梁、顶梁、实心墙、空心墙和预埋件组成;端柱位于墙的两侧,两侧端柱缺口方向相反,底梁位于墙的最下端,实心墙位于底梁的上部,中梁位于实心墙的上部,空心墙位于中梁的上部,顶梁位于空心墙的上部;端柱、底梁、中梁和顶梁都为再生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并配有纵筋和箍筋;实心墙为再生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空心墙由浇筑砌块和保温板组成,浇筑砌块采用再生混凝土,保温板为圆柱形,保温板均匀布置在浇筑砌块中间;中梁呈凸字形,突出部位用于支承一层楼板;端柱呈L形,内部有多个预埋件,预埋件的圆管不垂直于端柱的侧面;预埋件由方盒和圆管组成,方盒一侧开口,圆管连接在方盒的侧壁上,圆管与方盒内部连通;再生混凝土中,粗骨料和细骨料都为再生骨料。所述预制混合承重墙由钢筋混凝土构件、实心混凝土墙和空心混凝土墙组成,都为承重构件,为混合承重墙,其中最大面积的是空心混凝土墙,既能满足受力要求,又能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同时起到保温、隔声的作用。预制混合承重墙的中梁以下埋入土中,为基础的一部分,中梁的突出部分用于支承一层的楼板。端柱为L形,两片预制混合承重墙连接时,两个端柱扣在一起,提高墙的整体性,同时两个端柱的预埋件对在一起,两根圆管轴线重合,且与水平线呈一定的夹角,圆管内部放置螺栓,拧紧螺栓将两片墙固定在一起,由于螺栓是倾斜的,可以从两个方向紧固两片墙,使两片墙的连接更加紧密和牢固。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方法是:支设底模板,用螺钉将圆柱件和方形件固定在底模板上,绑扎端柱、底梁、中梁和顶梁的纵筋和箍筋,形成钢筋骨架;将预埋件扣在底模板上的方形件上;支设侧模板,用螺钉将圆柱件固定在长顶模板上,将长顶模板上的圆柱件插到底模板上预埋件的圆管内,固定长顶模板,用螺钉将方形件固定在短顶模板上,将预埋件扣在短顶模板上的方形件上,将短顶模板上预埋件的圆管套在底模板上的圆柱件上,固定短顶模板;浇筑一层再生混凝土,厚度为浇筑砌块的壁厚;将保温板的两端插入定位件的圆盒内,将定位件的钢筋焊接在中梁和顶梁的箍筋上;浇筑再生混凝土,高度与侧模板齐平。所述圆柱件为斜圆柱体,圆柱体的轴线与底面倾斜,圆柱件上有一个贯通的小孔。所述方形件为长方体,方形件上有两个贯通的小孔。所述定位件由圆盒和钢筋组成,圆盒均匀地焊接在钢筋上。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构造简单、整体性好、易于组装,并能利用建筑垃圾。所述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快,节约劳动力。本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新型农村房屋造价高和装配率低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I-I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II-II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III-III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预埋件的轴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a。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b。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c。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d。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e。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f。图中:1—端柱,2—底梁,3—中梁,4—顶梁,5—实心墙,6—空心墙,7—预埋件,8—再生混凝土,9—纵筋,10—箍筋,11—螺栓,12—砂浆,13—圆柱件,14—方形件,15—底模板,16—侧模板,17—长顶模板,18—短顶模板,19—定位件,601—浇筑砌块,602—保温板,701—方盒,702—圆管,191—圆盒,192—钢筋。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预制混合承重墙,由端柱(1)、底梁(2)、中梁(3)、顶梁(4)、实心墙(5)、空心墙(6)和预埋件(7)组成;端柱(1)位于墙的两侧,两侧端柱(1)缺口方向相反,底梁(2)位于墙的最下端,实心墙(5)位于底梁(2)的上部,中梁(3)位于实心墙(5)的上部,空心墙(6)位于中梁(3)的上部,顶梁(4)位于空心墙(6)的上部;端柱(1)、底梁(2)、中梁(3)和顶梁(4)都为再生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8),并配有纵筋(9)和箍筋(10);实心墙(5)为再生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8);空心墙(6)由浇筑砌块(601)和保温板(602)组成,浇筑砌块(601)采用再生混凝土(8),保温板(602)为圆柱形,保温板(602)均匀布置在浇筑砌块(601)中间;中梁(3)呈凸字形,突出部位用于支承一层楼板;端柱(1)呈L形,内部有多个预埋件(7),预埋件(7)的圆管(702)不垂直于端柱(1)的侧面。如图5所示,预埋件(7)由方盒(701)和圆管(702)组成,方盒(701)一侧开口,圆管(702)连接在方盒(701)的侧壁上,圆管(702)与方盒(701)内部连通。如图6所示,两片预制混合承重墙连接时,两个端柱(1)扣在一起,两个预埋件(7)的圆管(702)的轴线重合,在预埋件(7)的圆管(702)内插入螺栓(11),拧紧螺栓(11),使两片墙连接起来,在预埋件(7)的方盒(701)内灌入砂浆(12)。如图7所示,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a,支设底模板(15),用螺钉将圆柱件(13)和方形件(14)固定在底模板(15)上,绑扎端柱(1)、底梁(2)、中梁(3)、和顶梁(4)的纵筋(9)和箍筋(10),形成钢筋骨架。如图8所示,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b,将预埋件(7)扣在底模板(15)上的方形件(14)上。如图9所示,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c,支设侧模板(16),用螺钉将圆柱件(13)固定在长顶模板(17)上,将长顶模板(17)上的圆柱件(13)插到底模板(15)上预埋件(7)的圆管(702)内,固定长顶模板(17),用螺钉将方形件(14)固定在短顶模板(18)上,将预埋件(7)扣在短顶模板(18)上的方形件(14)上,将短顶模板(18)上预埋件(7)的圆管(702)套在底模板(15)上的圆柱件(13)上,固定短顶模板(18)。如图10所示,预制混合承重墙的施工步骤d,浇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混合承重墙,由端柱、底梁、中梁、顶梁、实心墙、空心墙和预埋件组成,其特征是:端柱位于墙的两侧,两侧端柱缺口方向相反,底梁位于墙的最下端,实心墙位于底梁的上部,中梁位于实心墙的上部,空心墙位于中梁的上部,顶梁位于空心墙的上部;端柱、底梁、中梁和顶梁都为再生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并配有纵筋和箍筋;实心墙为再生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空心墙由浇筑砌块和保温板组成,浇筑砌块采用再生混凝土,保温板为圆柱形,保温板均匀布置在浇筑砌块中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混合承重墙,由端柱、底梁、中梁、顶梁、实心墙、空心墙和预埋件组成,其特征是:端柱位于墙的两侧,两侧端柱缺口方向相反,底梁位于墙的最下端,实心墙位于底梁的上部,中梁位于实心墙的上部,空心墙位于中梁的上部,顶梁位于空心墙的上部;端柱、底梁、中梁和顶梁都为再生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并配有纵筋和箍筋;实心墙为再生混凝土构件,采用再生混凝土;空心墙由浇筑砌块和保温板组成,浇筑砌块采用再生混凝土,保温板为圆柱形,保温板均匀布置在浇筑砌块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合承重墙,其特征是:端柱呈L形,内部有多个预埋件,预埋件的圆管不垂直于端柱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合承重墙,其特征是:预埋件由方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征丛术平韩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