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55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包括卧式容器、循环泵、喷射泵、防堵喷头、倾斜导流板、隔板和喷管,所述倾斜导流板和隔板设置在卧式容器内,将其分为反应段和分离段;所述循环泵入口与卧式容器连接,出口与喷射泵、喷射泵及喷管连接,喷管伸入卧式容器内且端部均布若干个防堵喷头。其有益效果是:克服现有化工工艺流程中反应设备和分离设备单独设置的不足,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占地面积,减少设备,降低投资,简化操作,降低维修维护成本,可满足现代化工工艺流程改进的需要。

A horizontal reaction separator integrating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fun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
技术介绍
化工设备依托化工工艺而存在,服务于化工工艺流程。目前,在传统的化工工艺流程中,一般都是单独设置反应设备和分离设备,存在着如下缺陷:1)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2)设备多,投资高;3)工艺操作复杂,设备维修维护费用高,成本大;4)满足不了现代化工工艺流程改进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克服现有化工工艺流程中反应设备和分离设备单独设置的不足,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占地面积,减少设备,降低投资,简化操作,降低维修维护成本,可满足现代化工工艺流程改进的需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包括卧式容器、循环泵、喷射泵、防堵喷头、倾斜导流板、隔板和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容器由鞍座、原料入口、循环液出口、轻质组分出口、重质组分出口和废气出口组成,其中鞍座为2个对称设置在卧式容器的下部,原料入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左下部封头上,废气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侧上部,轻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上部封头上,重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下部封头上,循环液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下部;所述倾斜导流板和隔板依次设置在卧式容器内部的右侧区域,将卧式容器分为反应段和分离段,其中倾斜导流板所在的区域为导流区、隔板所在的区域为静置区;所述循环泵入口与卧式容器左侧下部连接,出口与喷射泵入口连接,喷射泵出口连接喷管穿过卧式容器外壁伸入卧式容器内,伸入卧式容器内部的喷管上均布若干个防堵喷头,其中防堵喷头所在的区域为预混区、卧式容器上循环液出口对应的区域为反应区;所述喷射泵入口端设有原料气入口。所述防堵喷头背靠卧式容器分离段设置。所述倾斜导流板为若干组均匀等间距设置在卧式容器分离段的导流区。所述隔板前端和后端与卧式容器内壁固定连接,上端和下端与卧式容器留有缺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工艺流程短,占地少,操作简单,投资低,维修费用低;2)本专利技术反应段的预混区利用喷射泵喷射原理,使气液混合充分,气泡直径小,增大反应面积,缩小反应区的容积;防堵喷头背靠分离段设置,一是使物料分布均匀,二是消除反应区的流动死区,使反应更充分,一般高达99%以上,三是使分离段物料免受反应区的扰动,相对静止,有利于轻、重组分的分离;3)本专利技术为卧式容器,反应段和分离段布置紧凑合理,可以将容器内原料不同密度的组分,仅利用重力来分离轻重组分,进一步降低操作费用;4)本专利技术分离段的导流区设置若干组等间距布置的倾斜导流板,利用重力分离的原理,加速轻重组分的分离过程,缩小导流分离区的容积;5)本专利技术分离段的静置区设置带有上、下缺口的隔板,避免在物料出口流场作用下轻重组分的再次混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向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剖向结构原理示意图;图4是图1中C-C剖向结构原理示意图。图中:1-循环泵2-喷射泵3-防堵喷头4-倾斜导流板5-隔板6-卧式容器7-喷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为了表述的更清楚,描述中的“上”“中”“下”“左”“右”“前”“后”仅以附图中图面所示的方位(位置)为参照,并不一定是指实物的实际方位(位置):见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包括卧式容器6、循环泵1、喷射泵2、防堵喷头3、倾斜导流板4、隔板5和喷管7,所述卧式容器6由鞍座、原料入口、循环液出口、轻质组分出口、重质组分出口和废气出口组成,其中鞍座为2个对称设置在卧式容器6的下部,原料入口设置在卧式容器6左下部封头上,废气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6右侧上部,轻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6右上部封头上,重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6右下部封头上,循环液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6下部;所述倾斜导流板4和隔板5依次设置在卧式容器6内部的右侧区域,将卧式容器6分为反应段和分离段,其中倾斜导流板4所在的区域为导流区、隔板5所在的区域为静置区;所述循环泵1入口与卧式容器6左侧下部连接,出口与喷射泵2入口连接,喷射泵2出口连接喷管7穿过卧式容器6外壁伸入卧式容器6内,伸入卧式容器6内部的喷管7上均布若干个防堵喷头3,其中防堵喷头3所在的区域为预混区、卧式容器6上循环液出口对应的区域为反应区;所述喷射泵2入口端设有原料气入口,利用喷射泵2来混合液体原料和原料气。所述防堵喷头3背靠卧式容器3分离段设置,一是使物料分布均匀,二是消除反应区的流动死区,使反应更充分,一般高达99%以上,三是使分离段物料免受反应区的扰动,相对静止,有利于轻、重组分的分离。所述倾斜导流板4为若干组均匀等间距设置在卧式容器6分离段的导流区,利用重力分离的原理,加速轻重组分的分离过程,缩小导流分离区的容积。所述隔板5前端和后端与卧式容器6内壁固定连接,上端和下端与卧式容器6留有缺口,避免在物料出口流场作用下轻、重组分的再次混合。工作时:1)物料由原料入口进入卧式容器6内部,由循环泵1加压进入喷射泵2与原料气充分混合,经防堵喷头3喷入卧式容器6内部,均匀分布在反应区,完成气液反应,析出轻重组分后进入分离段;2)分离段的导流区设置若干组等间距布置的倾斜导流板4(见附图2),物料经过该区域,加速轻质组分上升、重质组分下降的分离过程,完成轻重组分分离;3)随后,物料进入静置区,分离段的静置区设置带有上、下缺口的隔板5(见附图3),可以避免在物料出口流场作用下轻重组分的再次混合4)最后,轻重组分分别经轻质组分出口和重质组分出口流出,反应废气由废气出口排出。本专利技术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反应段和分离段布置紧凑合理,可使物料反应充分,一般高达99%以上,并有效分离,完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缩短工艺流程,简化操作,降低投资和操作、维修费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包括卧式容器、循环泵、喷射泵、防堵喷头、倾斜导流板、隔板和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容器由鞍座、原料入口、循环液出口、轻质组分出口、重质组分出口和废气出口组成,其中鞍座为2个对称设置在卧式容器的下部,原料入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左下部封头上,废气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侧上部,轻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上部封头上,重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下部封头上,循环液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下部;所述倾斜导流板和隔板依次设置在卧式容器内部的右侧区域,将卧式容器分为反应段和分离段,其中倾斜导流板所在的区域为导流区、隔板所在的区域为静置区;所述循环泵入口与卧式容器左侧下部连接,出口与喷射泵入口连接,喷射泵出口连接喷管穿过卧式容器外壁伸入卧式容器内,伸入卧式容器内部的喷管上均布若干个防堵喷头,其中防堵喷头所在的区域为预混区、卧式容器上循环液出口对应的区域为反应区;所述喷射泵入口端设有原料气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于一体的卧式反应分离器,包括卧式容器、循环泵、喷射泵、防堵喷头、倾斜导流板、隔板和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容器由鞍座、原料入口、循环液出口、轻质组分出口、重质组分出口和废气出口组成,其中鞍座为2个对称设置在卧式容器的下部,原料入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左下部封头上,废气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侧上部,轻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上部封头上,重质组分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右下部封头上,循环液出口设置在卧式容器下部;所述倾斜导流板和隔板依次设置在卧式容器内部的右侧区域,将卧式容器分为反应段和分离段,其中倾斜导流板所在的区域为导流区、隔板所在的区域为静置区;所述循环泵入口与卧式容器左侧下部连接,出口与喷射泵入口连接,喷射泵出口连接喷管穿过卧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荆军朱传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