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41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且所述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依次连通;所述泵房的中间层连通所述前池和压力水箱,形成所述泵房的自排流道;所述自排流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机墩,所述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且每个所述机墩上均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力水箱;所述泵房的下层设置有与所述前池连通的水泵进水流道,所述水泵进水流道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并排合建泵闸结构中的投资过大、进水条件不好的问题。

Double inlet pump ga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闸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排水泵站与自排闸合建型式为并排布置,共用进水渠、前池、出水渠等衔接段。在并排合建型式泵闸结构中,由于泵房、自排闸各居河道一侧,达不到正向进水的良好水流条件,抽排时主流不集中,前池易形成回流和漩涡,造成机组振动和汽蚀、降低效率等。在现有技术中,工程师采取了一些列措施避免这种状况:一是将自排闸布置在河床中央,泵房分别布置在自排闸的两侧,且泵房底板紧靠自排闸底板,用永久变形缝隔开;二是将水泵装在自排闸闸墩内,布置更为紧凑,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水利条件也比较好。但对于大中型泵站,采用上述的布置往往比较困难;另外,扬程较高或地基条件稍差或建于重要堤防处的泵站,宜采用堤后式布置。对于大中型泵站,绝大多数都是多台机组,并排合建型式不利于泵站、自排闸出水涵管的结合,因而泵站、自排闸单独出水,出水涵管部分投资大大增加。因此,需对大中型提水泵站,尤其是堤后式泵闸的合建布置型式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并排合建泵闸结构中的投资过大、进水条件不好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且所述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依次连通;所述泵房的中间层连通所述前池和压力水箱,形成所述泵房的自排流道;所述自排流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机墩,所述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且每个所述机墩上均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力水箱;所述泵房的下层设置有与所述前池连通的水泵进水流道,所述水泵进水流道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采用上述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由于自排流道的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该抽水流道与设置在泵房下层的水泵进水流道连接,并且该机墩上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将水从水泵进水流道、抽水流道抽到压力水箱,进而排出到出水流道,从而实现正向进水、改善了泵站进出水流及机组运行条件,相比传统的并排的合建型式,避免了抽排时主流不集中、进水池易形成回流和漩涡、造成机组振动和汽蚀、降低效率等缺点,并且大幅减少了工程建筑的投资。进一步地,所述自排流道靠近所述进水池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分流墩,每个所述分流墩正对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墩之间的间隙设置。通过在自排流道靠近进水池的一端设置有分流墩,并且每个分流墩正对相邻两个安装墩设置,水从进水池进入后先被分流墩分流,进而再通过相邻两个安装墩之间,使水通过自排流道流出时水流更加流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在自排水工况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在强排抽水工况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池1、泵房2、压力水箱3和出水流道4。所述泵房2的中间层连通所述前池1和压力水箱3,形成所述泵房2的自排流道201;所述自排流道201中设置有若干个机墩5,所述机墩5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501,且每个所述机墩5上均设置有抽水泵6,所述抽水泵6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流道501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力水箱3;所述泵房2的下层设置有与所述前池1连通的水泵进水流道202,所述水泵进水流道202与所述抽水流道501连通。采用上述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由于自排流道的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该抽水流道与设置在泵房下层的水泵进水流道连接,并且该机墩上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将水从水泵进水流道、抽水流道抽到压力水箱,进而排出到出水流道,从而实现正向进水、改善了泵站进出水流及机组运行条件,相比传统的并排的合建型式,避免了抽排时主流不集中、进水池易形成回流和漩涡、造成机组振动和汽蚀、降低效率等缺点,并且大幅减少了工程建筑的投资。而且,本实施例通过将抽水泵安装在机墩上,其建筑成本会降低很多,且进行定期维护时工人的工作会方便很多。具体地,所述水泵进水流道202靠近所述前池1的开口大于其另一端的开口。本实施例通过将使水泵进水流道靠近前池一端的开口大于其另一端的开口,使抽水泵工作时能抽取的水量更大。优选地,所述自排流道201靠近所述前池1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分流墩7,每个所述分流墩7正对相邻两个所述机墩5之间的间隙设置。本实施例通过在自排流道靠近前池的一端设置有分流墩,并且每个分流墩正对相邻两个机墩之间的间隙设置,水从前池进入后先被分流墩分流,进而再通过相邻两个机墩之间的间隙,使水通过自排流道流出时水流更加流畅;而且,通过设置分流墩还能减少进水闸的成本。具体地,所述自排流道201靠近所述进水池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作闸门8,所述第一工作闸门8用于封堵所述自排流道201或水泵进水流道202的入口。具体地,相邻两个分流墩203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工作闸门8。具体地,所述压力水箱3分为上层水箱301和下层水箱302;所述上层水箱301与所述抽水泵6连接,所述下层水箱302与所述自排流道201连接。优选地,所述出水流道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工作闸门9,所述第二工作闸门9用于将所述上层水箱301或所述下层水箱302与所述出水流道4隔断。通过在自排流道靠近进水池的一端设置第一工作闸门,在出水流道的前端设置第二工作闸门,通过改变第一、二工作闸门所处的位置以实现自排流水和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的切换。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机墩5靠近所述分流墩7的一侧设置有导流凸嘴502。通过设置在安装墩靠近分流墩的一侧设置导流凸嘴,以避免水流流过安装墩时会使水流形成漩涡。本技术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泵闸结构中的投资过大、进水条件不好的问题。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且所述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依次连通;/n所述泵房的中间层连通所述前池和压力水箱,形成所述泵房的自排流道;/n所述自排流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机墩,所述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且每个所述机墩上均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力水箱;/n所述泵房的下层设置有与所述前池连通的水泵进水流道,所述水泵进水流道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且所述前池、泵房、压力水箱和出水流道依次连通;
所述泵房的中间层连通所述前池和压力水箱,形成所述泵房的自排流道;
所述自排流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机墩,所述机墩上设置有竖直的抽水流道,且每个所述机墩上均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力水箱;
所述泵房的下层设置有与所述前池连通的水泵进水流道,所述水泵进水流道与所述抽水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进水流道的前端开口大于所述水泵进水流道的后端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进水式泵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排流道靠近所述前池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分流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定仙王斌王东海窦维娥叶伟红吴欢强贾杰程怡欧远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珠荣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