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52942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包括:将河岸缓冲带分为阻隔区和植被区;挖出宽度为15~18m,坡体的倾斜角小于30°的过渡坑形成阻隔区;该阻隔区靠近农田的坡体上种植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第一阻隔带;该阻隔区的平地区域上种植多棵乔木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第二阻隔带;该阻隔区靠近河道的坡体上种植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第三阻隔带;靠近河道的植被区种植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各棵灌木的距离为1m,灌木的植株高度为1~1.5m。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阻控夏季河流的洪水冲击农田,且防止农田降雨径流/渗流中的污染物污染河流。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buffer zon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迅猛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峻考验。河岸缓冲带作为介于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防治面源污染、截污滞污、营造河岸景观等生态功能。而河岸植物群落作为河岸缓冲带的主体,对阻控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河岸带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所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该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能够有效阻控夏季河流的洪水冲击农田,且防止农田降雨径流/渗流中的污染物污染河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其包括:步骤(1)、将河岸缓冲带分为靠近农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步骤(1)、将河岸缓冲带分为靠近农田的阻隔区、以及靠近河道的植被区;/n步骤(2)、农田与河岸带连接的部分挖出过渡坑形成阻隔区,该过渡坑的宽度为15~18m,且两侧的坡体的倾斜角小于30°,宽度为3~5m;/n步骤(3)、该阻隔区靠近农田的坡体上种植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各棵的距离为1m,灌木的植株高度为1~1.5m,且该多棵灌木与坡体上的草本植物组成第一阻隔带;/n步骤(4)、该阻隔区的平地区域上种植多棵乔木、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各棵乔木的距离为2m,乔木的植株高度为6~10m;各棵灌木的距离为1m,灌木的植株高度为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缓冲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将河岸缓冲带分为靠近农田的阻隔区、以及靠近河道的植被区;
步骤(2)、农田与河岸带连接的部分挖出过渡坑形成阻隔区,该过渡坑的宽度为15~18m,且两侧的坡体的倾斜角小于30°,宽度为3~5m;
步骤(3)、该阻隔区靠近农田的坡体上种植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各棵的距离为1m,灌木的植株高度为1~1.5m,且该多棵灌木与坡体上的草本植物组成第一阻隔带;
步骤(4)、该阻隔区的平地区域上种植多棵乔木、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各棵乔木的距离为2m,乔木的植株高度为6~10m;各棵灌木的距离为1m,灌木的植株高度为1~1.5m,且该多棵乔木、多棵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第二阻隔带;
步骤(5)、该阻隔区靠近河道的坡体上种植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柏增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润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