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唐亚辉专利>正文

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905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包括:带有台面的机体框架、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控箱、热压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热压组件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气缸、铰链联杆和闸杆,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闸杆的一端,所述气缸的输出轴带动铰链联杆上下直线运动、铰链联杆带动带有上模的闸杆以销轴为轴作相应摆动而使上模将扎口带和集装袋进出料口内、外壁夹紧热压融合在下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加工装置以热压融合代替手工缝制确保人身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压合质量稳定。

A belt fixing device for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ontainer ba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
本技术涉及集装袋加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
技术介绍
集装袋是运输包装中常见的一种,集装袋都涉及有筒状的进出料口(以下称“烟筒”),如图1所示进出料口上缝有扎口带。缝制扎口带的传统做法是“外置法”,如图2所示。现行“外置法”简单、方便,其针迹显示为:“带/布/布”即缝针穿透加工材料的顺序,但在进入下道工序即往上盖或下底上缝制安装“烟筒”时,已缝制在“烟筒”上的扎口带会给缝制上盖或下底带来很多不便。一是扎口带随着“烟筒”缝制安装位置的移动要经常挪动,避免扎口带与上盖或下底缝在一起。二是按工艺要求采用扎口带“外置法”安装的上盖或下底其“烟筒”要再次翻过来,使扎口带留在“烟筒”内壁上,这样才能再进入下道工序。如图3所示如果将扎口带直接安装在“烟筒”内壁上也就是“内置法”可免除上述不利情况发生。然而,扎口带内置尚无成型技术,主要因为“烟筒”内放置扎口带其放置位置肉眼看不到,全凭操作者徒手触摸并按感觉定位,所以用缝紉机缝制“烟筒”内的扎口带就显得十分困难,并且用缝紉机完成“烟筒”内置扎口带其针迹显示为:“布/带/布”,在加工过程中会常会出现“烟筒”变窄、脱针等现象,严重影响外观质量和加工效率。另外操作者放在“烟筒”内的手随时有受到缝纫机伤害的危险,缝制方法是目前扎口带“外置法”、“内置法”所采用的加工方式。因此,如何规避现行的扎口带“外置法”、“内置法”存在的技术不足,改进加工质量,确保人身安全、提高效率、一直是集装袋生产企业在积极探索的工作。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用自动热压融合的加工方式来完成集装袋进出料扎口带固带过程。本技术所采用的“内置法”可避免扎口带与上盖或下底缝在一起并避免“烟筒”二次翻转,以热压融合代替手工缝制确保人身安全,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和保证压合质量稳定的效果。本技术同时拥有热压成型“外置法”功能,既可满足部分用户选择扎口带“外置法”的加工习惯要求,又可满足选择扎口带“内置法”用户的要求。于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包括:带有台面的机体框架、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控箱、热压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热压组件包括,可通过超声波换能器震动加热的下模和用于与下模配合将一段扎口带和筒状进出料口内壁压紧的上模,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气缸、位于气缸上方台面下方的铰链联杆和位于台面上通过销轴与铰链联杆相连的闸杆,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闸杆一端部下方。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的输出轴带动铰链联杆上下做直线运动、铰链联杆带动带有上模的闸杆以对应的销轴为轴作相应摆动而使套在上模的扎口带和集装袋进出料口内壁夹紧热压融合在下模上。进一步地,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还包括一对台面外置固带卡,所述台面外置固带卡由一对外置鸭嘴夹组成,一对外置鸭嘴夹分别安装在台面预留的下模工艺孔边缘,位于通过下模直径在台面上的延长线两侧。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还包括内置鸭嘴式固带卡,所述内置鸭嘴式固带卡由内置鸭嘴夹和固带限位档组成,所述内置鸭嘴夹位于所述上模的侧方,固带限位档位于上模的上部。进一步地,所述销轴包括端销轴和间销轴,所述端销轴位于闸杆远离上模的一端,间销轴位于端销轴与上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铰链联杆与间销轴相连,带动闸杆以端销轴为轴转动。进一步地,所述铰链联杆与端销轴相连,带动闸杆以间销轴为轴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气缸、铰链联杆、闸杆、上模均为一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实现自动热压融合代替人工缝制,减少了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运用内置法避免扎口带与上盖或下底缝在一起并避免“烟筒”二次翻转,提高了生产效率。(3).生产质量和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不受人工因素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集装袋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行扎口带外置缝制法示意图;图3为现行扎口带内置缝制法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内置固带工作原理图;图7为铰链联杆的另一连接方式的内置固带工作原理图;图8(a)为本技术外置固带操作示意图;(b)为本技术内置固带操作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图4的A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图4的A处俯视放大图;图中标记:11、台面;12、端销轴;21、上模;22、下模;31、气缸;32、铰链联杆;33、闸杆;34、间销轴;41、内置鸭嘴夹;42、固定限位档;43、外置鸭嘴夹;50、扎口带;51、集装袋进出料口;60、超声波换能器;61、超声波发生器;70电控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包括:带有台面11的机体框架、超声波发生器61、超声波换能器60、电控箱70、热压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热压组件包括,可通过超声波换能器60震动加热的下模22和用于与下模22配合将一段扎口带50和集装袋进出料口51内、外壁压紧的上模21,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气缸31、位于气缸31上方台面11下方的铰链联杆32和位于台面上通过间销轴34与铰链联杆32相连的闸杆33,所述上模21位于下模22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闸杆33的一端,所述气缸31的输出轴带动铰链联杆32上下运动、铰链联杆32与间销轴34相连,带动带有上模21的闸杆33以端销轴12为轴相应摆动。因而:采用“外置法”固带操作时,上模21将触碰到集装袋进出料口51内壁,夹紧热压融合后集装袋进出料口51外壁与一段扎口带50融合在下模22上。采用“内置法”固带操作时,套在上模21的扎口带50和集装袋进出料口51内壁夹紧热压融合在下模22上。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还包括一对台面外置固带卡,所述台面外置固带卡由一对外置鸭嘴夹43组成,一对外置鸭嘴夹43分别安装在台面预留的下模工艺孔边缘,位于通过下模直径在台面上的延长线两侧。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还包括内置鸭嘴固带卡,所述内置鸭嘴固带卡由内置鸭嘴夹41和固带限位档42组成,所述内置鸭嘴夹41位于所述上模21的侧方,固带限位档位42于上模21的上部。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内置固带装置还包括端销轴12,所述端销轴12位于闸杆33远离上模21的一端。所述超声波换能器60与台面11上的下模22相连。所述气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台面的机体框架、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控箱、热压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热压组件包括,可通过超声波换能器震动加热的下模和用于与下模配合将一段扎口带和筒状进出料口内壁压紧的上模,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气缸、位于气缸上方台面下方的铰链联杆和位于台面上通过销轴与铰链联杆相连的闸杆,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闸杆一端部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台面的机体框架、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控箱、热压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热压组件包括,可通过超声波换能器震动加热的下模和用于与下模配合将一段扎口带和筒状进出料口内壁压紧的上模,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气缸、位于气缸上方台面下方的铰链联杆和位于台面上通过销轴与铰链联杆相连的闸杆,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闸杆一端部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输出轴带动铰链联杆上下做直线运动、铰链联杆带动带有上模的闸杆以对应的销轴为轴作相应摆动而使扎口带和集装袋进出料口内、外壁夹紧热压融合在下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袋进出料口固带装置还包括内置鸭嘴固带卡,所述内置鸭嘴固带卡由内置鸭嘴夹和固带限位档组成,所述内置鸭嘴夹位于所述上模的侧方,固带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亚辉杨传利袁顺
申请(专利权)人:唐亚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