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耳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该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壳和安装于耳机壳中的主板、电源与喇叭,耳机壳的前表面上设有出音通道,耳机壳的相对侧面分别具有第一卡位弧面和第二卡位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耳机壳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位弧面与第二卡位弧面,当耳机壳的出音通道伸入至耳朵中时,第一卡位弧面可与耳朵的耳屏对位抵接,第二卡位弧面可与耳朵的对耳屏对位抵接,通过出音通道、第一卡位弧面与第二卡位弧面的三点支撑,可实现蓝牙耳机牢固地佩戴于耳朵上,从而可大大减小蓝牙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积,蓝牙耳机的体积小巧,可提高佩戴该蓝牙耳机的舒适感。该蓝牙耳机组件的产品厚度薄,体积小,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本技术属于耳机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的蓝牙耳机主要由耳机壳和分别安装于耳机壳中的主板、喇叭与电池,电池与喇叭分别与主板电连接,主板可通过蓝牙与外部设备形成无线通信连接。如图1所示为人体耳朵的轮廓,目前的蓝牙耳机主要是通过蓝牙耳机的耳帽伸入至耳道E中形成主要支撑,耳机壳的外周边在耳屏D、对耳屏C和耳轮脚B的抵接作用下实现对蓝牙耳机的固定,或者通过在蓝牙耳机上设置挂在耳郭A上的耳挂结构,进一步提高蓝牙耳机的安装稳固性。然而,这种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由于耳机壳的外周边需要与耳朵的多个对应位实现贴合并相互抵持,这就导致蓝牙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积较大,佩戴时异物感较重,长时间的佩戴会产生不适感;2、耳机壳的结构设计需要较大的体积与耳朵适配,用于对蓝牙耳机充电的充电仓的体积设计相应较大,厚度、宽度大的充电仓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牙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蓝牙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积大,体积大且佩戴不舒适,以及充电仓尺寸较大,不便于携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壳和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中的主板、电源与喇叭,所述电源与所述喇叭分别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耳机壳的前表面上设有用于伸入耳朵之耳道中的出音通道,所述喇叭伸入所述出音通道中,所述耳机壳的相对侧面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耳朵之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一卡位弧面和用于与所述耳朵之对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二卡位弧面;所述出音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卡位弧面与所述第二卡位弧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蓝牙耳机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出音通道上的耳套。进一步地,所述出音通道位于所述耳机壳前表面之靠近所述第一卡位弧面的一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牙耳机组件,包括上述的蓝牙耳机和支撑所述蓝牙耳机以对该蓝牙耳机充电的充电仓。进一步地,所述充电仓上开设有容置所述蓝牙耳机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蓝牙耳机之第一卡位弧面的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蓝牙耳机之第二卡位弧面的第二凹槽和用于容置所述蓝牙耳机之出音通道的第三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蓝牙耳机之主板上安装有若干导针,所述充电仓中设置有主控制板,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上对应安装有与各所述导针抵接以实现所述充电仓与所述蓝牙耳机电连接的若干充电针,各所述充电针与所述主控制板电连接;各所述导针的一端与所述主板电连接,各所述导针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耳机壳。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蓝牙耳机之一端的定位槽。进一步地,所述蓝牙耳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上的第一磁吸件,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对应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磁性吸合以支撑所述蓝牙耳机之另一端的第二磁吸件。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第二磁吸件位于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散热孔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充电仓上安装有接口,所述接口与所述主控制板电连接。本技术提供的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耳机壳的相对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位弧面与第二卡位弧面,当耳机壳的出音通道伸入至耳朵中时,第一卡位弧面可与耳朵的耳屏对位抵接,第二卡位弧面可与耳朵的对耳屏对位抵接,通过出音通道、第一卡位弧面与第二卡位弧面的三点支撑,可实现蓝牙耳机牢固地佩戴于耳朵上,从而可大大减小蓝牙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积,蓝牙耳机的体积小巧,可提高佩戴该蓝牙耳机的舒适感。该蓝牙耳机组件包括上述蓝牙耳机及用于为该蓝牙耳机充电的充电仓,因此该充电仓的体积也可以设计的很小,产品厚度薄,方便携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耳朵的轮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佩戴于耳朵上的轮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的背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座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蓝牙耳机与充电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充电仓的爆炸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充电仓的爆炸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充电仓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充电仓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蓝牙耳机;11-耳机壳;111-第一卡位弧面;112-第二卡位弧面;113-第一壳体;114-第一容置腔室;115-第二壳体;116-第二容置腔室;12-主板;13-电源;14-喇叭;15-出音通道;16-耳套;17-导针;18-第一磁吸件;2-充电仓;21-支撑座;210-基准面;211-导电片;212-卡扣;213-导磁片;214-环型槽;215-主控制板;22-电源模块;221-导电针;222-卡槽;223-按钮;224-充电接口;225-磁性片;226-密封圈;227-USB输出接口;228-Type-C输出接口;23-容置槽;231-第一凹槽;232-第二凹槽;233-第三凹槽;234-定位槽;235-定位孔;236-散热孔;24-充电针;25-第二磁吸件;26-接口;27-斜孔;3-连接片;31-第一段;311-第一滑槽;32-第二段;320-通孔;321-第二滑槽;A-耳郭;B-耳轮脚;C-对耳屏;D-耳屏;E-耳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壳和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中的主板、电源与喇叭,所述电源与所述喇叭分别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耳机壳的前表面上设有用于伸入耳朵之耳道中的出音通道,所述喇叭伸入所述出音通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的相对侧面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耳朵之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一卡位弧面和用于与所述耳朵之对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二卡位弧面;所述出音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卡位弧面与所述第二卡位弧面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壳和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中的主板、电源与喇叭,所述电源与所述喇叭分别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耳机壳的前表面上设有用于伸入耳朵之耳道中的出音通道,所述喇叭伸入所述出音通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的相对侧面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耳朵之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一卡位弧面和用于与所述耳朵之对耳屏对位抵接的第二卡位弧面;所述出音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卡位弧面与所述第二卡位弧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出音通道上的耳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通道位于所述耳机壳前表面之靠近所述第一卡位弧面的一侧。
4.蓝牙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蓝牙耳机和支撑所述蓝牙耳机以对该蓝牙耳机充电的充电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蓝牙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上开设有容置所述蓝牙耳机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蓝牙耳机之第一卡位弧面的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蓝牙耳机之第二卡位弧面的第二凹槽和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红超,郭昌明,
申请(专利权)人:宜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