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母子床,它有一母床(1),母床(1)由床架(11)和床板(9)构成,其特征在于:母床(1)床面上有若干沿床面宽度方向的凹槽(2、2′),各凹槽(2、2′)相间隔且彼此平行,各凹槽(2、2′)的一端贯通床板(9)的一侧,一子床的床板由二根横梁(3)、一根纵梁(4)及若干板条(5)构成,二横梁(3)与一纵梁(4)连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板条(5)固定在纵梁(4)的内侧上,各板条(5)相互间隔且彼此平行,二横梁(3)及各板条(5)分别伸于母床上的各凹槽(2、2′)内,母床的床面与子床的床面同平面,子床床板下方的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支腿(13)为二根以上。(*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家具领域内的床。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固定的单人床及双人床,其床面的大小均为一定的。它们存在的不足为,床面的大小无法根据需要而变化。例如,对于较小居室的家庭来说,如果选择较小的床,夜间睡觉时就显得较为拥挤,会影响睡觉的效果,如果选择较大的床,在起床后,无法缩小的床所占的空间较大,减小了白天的活动空间。再如,孩子较小或有病,夜间需要大人起来看护时,大人与孩子同床就较为方便,在该情况下将床面增大,对大人及孩子来说,会有一个宽敞的睡眠环境,避免夜间睡觉时彼此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面大小可变化的可伸缩母子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可伸缩母子床,它有一母床,母床由床架和床板构成,床板由床架支承,母床的床面上有若干延床面宽度方向的凹槽,各凹槽相间隔且彼此平行,凹槽的一端贯通床板的一侧,一子床的床板由二根横梁、一根纵梁及若干板条构成,二横梁与一纵梁连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板条固定在纵梁的内侧上,各板条相互间隔且彼此平行,二横梁及各板条分别伸于母床上的各凹槽内,使母床的床面与子床的床面相互衔接,母床的床面与子床的床面同平面,子床床板下方的支腿与子床床板连接,支腿为二根以上。由上述方案可见,将支腿收拢在子床床板的下方或拆去,然后推动子床,使子床床板的绝大部分伸入至母床床面上的凹槽内,即使本母子床达到收拢拢状态。需要增大床面时,将子床向母床的外侧拉开,并使母床床面与子床床面间保留有一定的搭接区域后,将支腿支撑在子床床板的下方,即使床面宽度增大。本技术的子床可方便的打开或收拢,使整个床面宽度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小,子床收拢后不占有效空间,而且结构简洁可靠,操作灵活、方便。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2图1的A-A剖视图;图3图1的B向视图;图4图1的C-C剖视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参见图1,本可伸缩母子床,它有一母床1,母床1的床面上有若干沿床面宽度方向的凹槽2、2′,各凹槽2、2′相间隔且彼此平行,凹槽2、2′的一端贯通床板9的一侧,一子床的床板由二根横梁3、一根纵梁4及若干板条5构成,二横梁3与一纵梁4连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板条5固定在纵梁4的内侧上,各板条5相互间隔且彼此平行,二横梁3及各板条5分别伸于母床上的各凹槽2及2′内。铰接支腿的四根支撑杆6在子床床板上铰接的具体位置为,在二横梁3侧面的近根部处、及二板条5侧面的近根部处各铰接有二支撑杆6。铰接支撑杆6的二横梁3所对应的凹槽2′的宽度大于横梁3与支撑杆6的宽度之和,铰接支撑杆6的二板条5所对应的凹槽2′的宽度大于该板条5与支撑杆6的宽度之和,以保证子床收拢时,横梁3及板条5与所连带的支撑杆6一同进入凹槽2′内。子床的其他各板条5与所对应的母床上的各凹槽2为间隙配合关系。母床床面上的各凹槽2、2′穿通床板9。参见图2,母床由床板9、床架11及侧板10构成,床板9由床架11支承,母床的床面与子床的床面同平面。支腿13与支撑杆6的一端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与板条5侧面的近根部处铰接,纵梁4的下部固接有承重梁12,支撑杆6及支腿13打开后,由支腿13支撑承重梁12。母床床架11位于凹槽2及2′端口侧的支承梁11a上有与支腿13对应的缺口11a′,支撑杆6及支腿13收拢后,(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将子床向母床合拢时,该缺口11a′供收拢后的支撑杆6及支腿13通过。在子床的板条5下部固设有一限位块17,子床打开至最大位置时,限位块17与支承梁11a抵靠。参见图3,支撑杆6及支腿13各为四根,每一支撑杆6铰接一支腿13。支承梁11a上与支腿13对应的四个缺口11a′的宽度大于支腿13与支撑杆6的宽度之和。结合图1、图2、图3,子床床板下方的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子床下方的每一支腿13与一支撑杆6的一端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铰接在子床的床板上,支腿13及支撑杆6各为四根,其中二根支撑杆6的一端与板条5侧面的近根部处铰接,另二根支撑杆6的一端与横梁3侧面的近根部处铰接。结合图1、图3,母床床架11位于凹槽2、2′端口侧的支承梁11a内间隔嵌装有一组水平设置的螺母8,螺母8为三个,在子床纵梁4下部的承重梁12上对应开有阶梯孔7,子床收拢后,可由螺钉穿过沉孔7及螺母8将子床与母床固定。参见图4,在母床床架位于凹槽2、2′端口侧的支承梁11a内还间隔嵌装有一组竖直设置的螺母14,该组螺母14为三个,在子床的板条5上对应开有三个阶梯孔15,子床完全打开后,由螺钉16穿过沉孔15及螺母14将子床与母床固定。实施例二参见图5,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的另一具体方式为,支腿13与支撑杆6的一端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与板条5的近前端处铰接。该连接方式可使支撑杆6及支腿13直接收拢在母床的下方(如双点划线所示),从而免去纵向支承梁上11a的缺口,使支承梁11a的厚度减小。支腿13的数量也为四根。实施例三参见图6,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的第三个具体方式为,支腿13与支撑杆6的一端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铰接在纵梁4下部的承重梁12上。支撑杆6及支腿收13拢时,靠在承重梁12上(如双点划线所示)。实施例四参见图7,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的第四个具体方式为,在支腿13内嵌装有螺母19,子床打开时,支腿13与子床纵梁4下方的承重梁12通过螺钉18、螺母19连接。欲收拢子床时,松开螺钉18,将支腿13拆去,即可将子床收拢。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中的支腿及支撑杆的收放是沿床的宽度方向,在这二个实施例中,母床床面上的凹槽均穿通床板。实施例三中支腿及支撑杆的收放是沿床的长度方向。另外,对于实施例一、二、三,为保证支腿及支撑杆收拢时,不会自行落下,可采用以下二种方式,一是增大支撑杆与子床、支撑杆与支腿彼此的摩擦,通过摩擦力保持支撑杆及支腿收拢后的状态;另一是,在支撑杆及支腿收拢处的附近设置挂钩,在支腿上设置挂耳,支撑杆及支腿收拢后由挂钩将挂耳挂住。对于实施例一、二,挂钩设置在母床的床板上,对于实施例三,挂钩设置在承重梁上。权利要求1.可伸缩母子床,它有一母床(1),母床(1)由床架(11)和床板(9)构成,其特征在于母床(1)床面上有若干沿床面宽度方向的凹槽(2、2′),各凹槽(2、2′)相间隔且彼此平行,各凹槽(2、2′)的一端贯通床板(9)的一侧,一子床的床板由二根横梁(3)、一根纵梁(4)及若干板条(5)构成,二横梁(3)与一纵梁(4)连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板条(5)固定在纵梁(4)的内侧上,各板条(5)相互间隔且彼此平行,二横梁(3)及各板条(5)分别伸于母床上的各凹槽(2、2′)内,母床的床面与子床的床面同平面,子床床板下方的支腿(13)与子床床板连接,支腿(13)为二根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伸缩母子床,其特征在于子床下方的每一支腿(13)与一支撑杆(6)的一端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铰接在子床的床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伸缩母子床,其特征在于支腿(13)及支撑杆(6)各为四根,其中二根支撑杆(6)的一端与板条(5)侧面的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保,
申请(专利权)人:李继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