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0299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7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解决了升降床提升后不够美观的问题;还解决了床体内设置传感器的结构受压时容易损坏的问题。本装置床体提升到顶时,床体底面与吊顶底面平齐,所述床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嵌设有水平设置的压力感应层,所述压力感应层包括均匀布置在床体上的气囊,气囊为双层囊体,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隔层将气囊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上囊体和下囊体,下囊体内设有气压传感器,相邻气囊的上囊体之间设有缓压连通管,各下囊体均独立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床体可以上升后隐藏在吊顶中并可以在床体底面安装灯具,美观实用;床体上设置气囊组成的压力感应层,能监测人体睡眠习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家具领域,涉及一种床,特别涉及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
技术介绍
由于中国城市住房用地珍贵,大多数居民家中居住面积很有限,床作为家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占地很大且白天使用率不高。常见的床具有落地式的床架,床架上放置床垫,重量大,不易搬动,室内占用空间相对固定。目前,也有一些升降床的案例,通过液压、丝杆传动升降或者通过齿轮机构等方式实现床体升降。上述技术成本高,制造、安装、调试要求通常门槛较高,预估成本大。实际中市场化难度大,所以目前没有看到一个交易活跃的供需市场。而且传统的升降床一般只考虑空间的利用,而忽略了床体提升后美观的问题。目前还有一种健康概念的床,在床上设置传感器等监测装置,监测人体睡眠的信息。如中国专利局2014年7月23日公开的CN103932863A专利,名称为具有动态监测人体健康状态的智能床,该装置在床体上设置多类型的传感器,获取人体血压、呼吸等数据。传感器一般灵敏性较高,如果设置在床体上受到人体的压力,很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床体内设置传感器的结构受压时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通过气囊结构延长了传感器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解决升降床提升后不够美观的问题,提出一种升降吸顶式隐藏式床体。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包括顶架,顶架下方吊设有可升降的床体,顶架固定在室内顶壁,室内顶壁设有吊顶,吊顶中部设有容纳顶架和床体的凹腔,床体提升到顶时,床体底面与吊顶底面平齐,所述床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嵌设有水平设置的压力感应层,所述压力感应层包括均匀布置在床体上的气囊,气囊为双层囊体,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隔层将气囊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上囊体和下囊体,下囊体内设有气压传感器,相邻气囊的上囊体之间设有缓压连通管,各下囊体均独立设置。床体提升到顶部时,床底面与吊顶平齐,作为吊顶装饰的一部分,由于床通常设置在房屋中间位置,可以在床体上方的顶架下设置装饰板,装饰板上安装灯具,同时床体底面也作为灯具安装面,达到床体上升后隐藏的效果。人在床上睡觉时,每次翻身或者移动时,气囊受压瞬间发生改变,缓压连通管管径小,气流速度低,需要一定反应时间来平衡各气囊的压力,此时上囊体在人体位置移动时候压力发生变化,而弹性隔层的弹性保证下囊体与上囊体压力保持一致,气压传感器能准确反应出上囊体压力变化。当人体位置重新稳定后,缓压连通管使各个上囊体的压力重新归于稳定。将所有气压传感器的数据汇总后,能准确个人睡眠翻身习惯,通过数据分析,为健康生活提供指导。气囊分层、且上囊体互通的结构避免了局部受压过大导致气囊破损,延长了气囊的使用寿命。同时,将上囊体和下囊体分隔开,避免了气流对气压传感器的冲击,又能保证气压传感器信号获取稳定。作为优选,各气囊的气压传感器汇集并连接有处理器。作为优选,相邻气囊之间通过与气囊一体成型的连接部相连,缓压连通管嵌设在连接部上。避免缓压连通管拉断。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具有连通上下的镂空孔。保持床体的透气性。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感应层上方床体为柔性的面层,所述压力传感器下方床体为用于支撑的垫层。面层相对柔软,保证人体睡眠舒适,垫层相对刚性,支撑床体不产生变形,气囊设置在面层和垫层之间,下囊体通过垫层支撑,上囊体透过面层感应压力,更准确的反应人体睡眠习惯。作为优选,所述床体的底面设有矩形或者圆形的内侧中空的支撑脚,支撑脚内侧的空间设装设有灯具。床体底面具有支撑脚,支撑脚内侧镂空设置,在床体上升时能配合吊顶起到装饰作用,支撑脚内侧的空间还可以安装灯具,用于照明。作为优选,所述顶架为固定在室内墙顶的方形框架,顶架的四角分别垂设有吊装床体四角的钢索,所述顶架其中一端边框的内侧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牵引索连接滑杆的前侧面,所述顶架吊装床体的四条钢索分别通过若干定滑轮转向后连接滑杆的后侧面。通过设置在框架内侧的电机带动滑杆,滑杆水平滑动带动吊装床体四个角的钢索同步升降,牵引结构和顶架的框架结构可以完成组装后一体施工,且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作为优选,所述滑杆两端的下方沿滑杆滑动方向设有横梁,横梁顶面设有与滑杆配合的滑道,所述横梁端部固定搭设在顶架两端的边框上。牵引索的牵引力作用于顶架两端的边框之间,横梁既能为滑杆滑动提供滑道,又能在顶架两端的边框之间提供支撑,保证顶架的稳定。作为优选,各定滑轮均设置在顶架上侧的表面。作为优选,所述牵引索的后端分叉成三股牵引支索分别与滑杆前侧面的中心和两端连接。滑杆三点受力,滑动时候不会偏转。作为优选,所述顶架其中相对两侧的边框外侧分别设置有抱夹床体防坠落的抱夹器。本专利技术床体可以上升后隐藏在吊顶中并可以在床体底面安装灯具,美观实用;床体上设置气囊组成的压力感应层,能监测人体睡眠习惯,且气囊分隔成上下囊体,上囊体采用延迟反应的缓压连通管互联,避免气囊局部受压过大损坏;同时,采用牵引索通过滑杆同步牵引床体四角的牵引结构,传动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去除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床体压力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床体压力感应层的平面结构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床体提升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架,2.横梁,3.抱夹器,4.床体,5.钢索,6.电机,7.牵引索,8.牵引支索,9.滑杆,10.第一定滑轮,11.第二定滑轮,12.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第五定滑轮,15.气囊,16.上囊体,17.下囊体,18.弹性隔层,19.气压传感器,20.面层,21.垫层,22.缓冲连通管,23.镂空孔,24.粉末喷料,25.吊顶,26.支撑脚,17.灯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如图1、2所示。本装置包括顶架1,顶架为固定在室内墙顶的方形框架,顶架1的四角分别垂设有钢索5,四条钢索5分别吊设床体4的四角。所述顶架床尾一端边框的内侧固定有电机6,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牵引索7连接滑杆9的前侧面,牵引索与滑杆连接的端部分叉成三股牵引支索8,分别与滑杆前侧面的中心和两端连接。吊装床体的四条钢索在分别经过若干定滑轮转向后连接滑杆的后侧面。滑杆两端的下方设有横梁2,横梁2沿滑杆滑动方向设置,横梁2两端固定搭设在顶架两端的框架上、并与顶架左右两侧框架平行。横梁2上表面具有与滑杆配合的滑道。电机6固定在两横梁之间的框架上。顶架两侧边框的外侧设有抱夹器3,抱夹器可以将升到顶端的床体抱夹固定,避免意外坠落。如图2所示,床头一端的左右两条钢索的定滑轮对称设置:从床体起始,钢索竖直向上穿过顶架后绕设转轴水平设置的第一定滑轮10,然后再绕过设置在顶架床头端的转轴竖直设置的第二定滑轮11后与滑杆后侧面连接固定。床尾一端的左右两条钢索的定滑轮也对称设置,钢索竖直向上穿过顶架后绕设转轴水平设置的第三定滑轮12,然后再绕过设置在顶架床尾端的转轴竖直设置的第四定滑轮13后,再纵穿顶架后绕过设置在顶架床头端的转轴水平设置的第五定滑轮14与滑杆后侧面连接固定。各定滑轮均设置在顶架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室内顶壁设有吊顶25,吊顶中部带容纳顶架和床体4的空腔,床体提升到顶部时,床体底面与吊顶25平齐,床体底面设有方形的支撑脚26,支撑脚为内侧镂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包括顶架,顶架下方吊设有可升降的床体,其特征在于,顶架固定在室内顶壁,室内顶壁设有吊顶,吊顶中部设有容纳顶架和床体的凹腔,床体提升到顶时,床体底面与吊顶底面平齐,所述床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嵌设有水平设置的压力感应层,所述压力感应层包括均匀布置在床体上的气囊,气囊为双层囊体,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隔层将气囊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上囊体和下囊体,下囊体内设有气压传感器,相邻气囊的上囊体之间设有缓压连通管,各下囊体均独立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包括顶架,顶架下方吊设有可升降的床体,其特征在于,顶架固定在室内顶壁,室内顶壁设有吊顶,吊顶中部设有容纳顶架和床体的凹腔,床体提升到顶时,床体底面与吊顶底面平齐,所述床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嵌设有水平设置的压力感应层,所述压力感应层包括均匀布置在床体上的气囊,气囊为双层囊体,通过水平设置的弹性隔层将气囊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上囊体和下囊体,下囊体内设有气压传感器,相邻气囊的上囊体之间设有缓压连通管,各下囊体均独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其特征在于:各气囊的气压传感器汇集并连接有处理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其特征在于:相邻气囊之间通过与气囊一体成型的连接部相连,缓压连通管嵌设在连接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层上方床体为柔性的面层,所述压力传感器下方床体为用于支撑的垫层。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吸顶式隐藏床体,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杨玲鄢慧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