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灯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059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动灯开关,包括本体、内壳、顶杆以及触头组件,内壳可沿顶杆轴向滑动设置在本体中,顶杆连接在内壳上方用于驱动内壳滑动,本体中还设有用于复位内壳的复位件,触头组件包括有静触头和动触头,触头组件还包括有弹性片,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动触头设置在述弹性片的上端,动触头在弹性片的作用下与静触头接触,弹性片上设置有耐磨套,内壳上设有顶块,顶块与耐磨套抵触实现静触头和动触头分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灯开关,将动触头与静触头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力转换到耐磨套和内壳的顶块上,动触头与静触头通断状态时没有相对滑动,避免了两者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以及电火花的产生,触头的使用寿命长,在200万次以上。

A brake light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动灯开关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动灯开关。
技术介绍
制动灯开关通常设置在车辆制动踏板上,通过踩下或松开制动踏板接通或断开制动灯电路,以实现制动灯的点亮或熄灭,从而提醒后方车辆。现有技术中,制动灯开关是通过动触头上下运动和静触头接触实现通断的,而在动触头在上下运动与静触头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摩擦力,对触头磨损极大,且两者摩擦时所产生的电火花会烧蚀触头表面,因此触头在滑动摩擦和电火花烧蚀的双重负荷下减短了使用寿命,只有100万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灯开关,将动触头与静触头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力转换到耐磨套和内壳的顶块上(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和贴合实现通断),动触头与静触头通断状态时没有相对滑动,避免了两者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以及电火花的产生,触头的使用寿命长,在200万次以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制动灯开关,包括本体、内壳、顶杆以及触头组件,内壳可沿顶杆轴向滑动设置在本体中,顶杆连接在内壳上方用于驱动内壳滑动,所述本体中还设有用于复位内壳的复位件,所述的触头组件包括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所述的触头组件还包括有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第一动触头设置在述第一弹性片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动触头在第一弹性片的作用下与第一静触头接触,所述的第一弹性片上设置有第一耐磨套,内壳上设有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一耐磨套抵触实现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分开。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弹性片上的第一耐磨套与内壳上的第一顶块滑动接触或分离,使得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触头的分离或接触,实现开关的通断,将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触头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力转换到第一耐磨套和内壳的第一顶块上,第一动触头与第一静触头通断状态时没有相对滑动,避免了两者上下滑动接触的摩擦以及电火花的产生,触头的使用寿命长,在200万次以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本体内壁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的导向槽沿顶杆轴向延伸,所述内壳外壁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设置在导向槽内,所述的导向槽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透气长槽。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形成对内壳沿顶杆轴向滑移的导向,且导向槽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透气长槽,使得所述的导向块不与导向槽底壁完全贴合,减少了内壳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气阻,延长内壳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的触头组件还包括有第二静触头、第二动触头以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的第二静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第二动触头设置在述第二弹性片的上端,所述的第二动触头在第二弹性片的作用下与第二静触头接触,所述的第二弹性片上设置有第二耐磨套,内壳上设有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与第二耐磨套抵触实现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分开,所述第二耐磨套与第一耐磨套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沿顶杆轴向一上一下设置。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设有两组对应设置的静触头与动触头供信号采集器采集,在内壳向下或是向上过程使开关产生两种不同通断信号,从而避免只设有一组动、静触头时,信号源不稳定,易磨损,接触故障率较高的问题。司机未踩下制动踏板时,所述的第一静触头与第一动触头受第一弹性片作用接触,所述内壳上的第二顶块与第二弹性片上的第二耐磨套接触使得第二静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分开,制动灯电路断开,制动灯熄灭;当司机踩下制动踏板时,所述的顶杆驱动内壳下滑,所述内壳上的第二顶块与第二弹性片上的第二耐磨套分离,第二弹性片作用使得第二静触头与第二动触头接触,内壳上的第一顶块与第一弹性片上的第一耐磨套接触使得第一静触头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复位件受力,此时制动灯电路连通,制动灯亮起。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呈条形设置,且两者相互垂直,所述的第二静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呈条形设置,且两者相互垂直。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静触头和动触头在滑动方向上交错设置,加长了两相对触头之间的接触距程,使得两触头的接触存在相应的容差,接通率高。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本体内并排设置有第一夹槽和第二夹槽,第一弹性片下端夹设于第一夹槽内,第一耐磨套的前端与第一弹性片固定连接,第一耐磨套后端设有第一凸起,第一顶块设置在内壳的前侧面上,第二弹性片下端夹设于第二夹槽内,第二耐磨套的前端与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第二耐磨套后端设有第二凸起,第二顶块设置在内壳的前侧面上。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的装配结构简单,且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上均设有凸起,便于和顶块抵触配合。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顶杆外壁沿其轴向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斜齿,所述内壳内壁上设置有卡齿,所述卡齿卡设在斜齿上实现顶杆与内壳的固定连接。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内壳与顶杆通过卡齿与斜齿的啮合,实现开关止挡力,开关止挡力值在22-60N,远大于开关与踏板匹配操作力,开关使用过程,内壳随顶杆一起运动而不产生相对位移。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本体包括有底座、设置在底座上方的安装架以及套设在安装架外周的外壳,所述的安装架插设在底座上,外壳与底座卡扣连接,所述的触头组件设置在安装架上,导向槽设置在外壳内壁上。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的本体结构简单,便于各个零件的加工、装配。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底座上端设有插件,所述的复位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下端套设在插件上,弹簧上端抵触在内壳上。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弹簧安装方便,不易产生偏移,复位内壳的作用力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视图,其中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为上;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去掉外壳后的结构图,其中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为上前;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一侧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一侧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内壳的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内壳卡齿一侧的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外壳的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图。本体1,内壳2,顶杆3,触头组件4,复位件5,第一静触头41,第一动触头42,第一弹性片43,第一耐磨套6,第一顶块7,第二静触头81,第二动触头82,第二弹性片83,第二耐磨套9,第二顶块10,第一夹槽11,第二夹槽12,第一凸起61,第二凸起91,底座13,安装架14,外壳15,插件16,导向槽17,导向块18,透气长槽19,斜齿31,卡齿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灯开关,包括本体、内壳、顶杆以及触头组件,内壳可沿顶杆轴向滑动设置在本体中,顶杆连接在内壳上方用于驱动内壳滑动,所述本体中还设有用于复位内壳的复位件,所述的触头组件包括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组件还包括有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第一动触头设置在述第一弹性片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动触头在第一弹性片的作用下与第一静触头接触,所述的第一弹性片上设置有第一耐磨套,内壳上设有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一耐磨套抵触实现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分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灯开关,包括本体、内壳、顶杆以及触头组件,内壳可沿顶杆轴向滑动设置在本体中,顶杆连接在内壳上方用于驱动内壳滑动,所述本体中还设有用于复位内壳的复位件,所述的触头组件包括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组件还包括有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第一动触头设置在述第一弹性片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动触头在第一弹性片的作用下与第一静触头接触,所述的第一弹性片上设置有第一耐磨套,内壳上设有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一耐磨套抵触实现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动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壁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的导向槽沿顶杆轴向延伸,所述内壳外壁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设置在导向槽内,所述的导向槽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透气长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制动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组件还包括有第二静触头、第二动触头以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的第二静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下端固定在本体上,第二动触头设置在述第二弹性片的上端,所述的第二动触头在第二弹性片的作用下与第二静触头接触,所述的第二弹性片上设置有第二耐磨套,内壳上设有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与第二耐磨套抵触实现第一静触头和第一动触头分开,所述第二耐磨套与第一耐磨套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金刘志红韩后继杨登勇钱一龙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