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导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3157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0:33
一种多向导油机构,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分流结构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的加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

Multidirectional oil guid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向导油机构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润滑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多向导油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动力性能的逐年提高,汽车驱动系统的输入转速及加载扭矩也在逐年提高,传统燃油车输入转速已达到了7000rpm/min,而新能源汽车转速则高达16000rpm/min,高转速及高载荷将带来轴承及各部件巨大的发热量及磨损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润滑结构来解决及改善,但现在的润滑结构存在单向导油的问题,有导油结构侧润滑油液充足,无导油结构侧则缺乏润滑油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多向导油机构,通过集油结构收集齿轮侧飞溅的润滑油并通过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在同侧出油口设计不同高度实现导油优先级别的分配,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所述的分流结构底部为四边形结构,底部设有分流板。所述的集油结构为三角形槽。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其中: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分别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的两侧,第一导液结构设置于靠近集油结构一侧,第二导液结构设置于远离分流结构一侧。所述的第一导液结构为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的四边形槽。所述的第二导液结构包括:U型槽和下沉结构,其中:下沉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底部并且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U型槽设置于下沉结构旁并且最低点位于分流结构之上。所述的U型槽外部设有用于破坏液体表面张力的衬边结构。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其中:第一连接环设置于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连接处,第二连接环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另一侧。所述的分流结构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的加固板,其中:加固板设置于靠近连接结构一侧。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多向分流流量控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润滑油液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同侧分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分流板示意图;图7为下沉结构示意图;图中:集油结构1、分流结构2、导流结构3、连接结构4、第一导液结构5、第二导液结构6、U型槽7、下沉结构8、衬边结构9、第一连接环10、第二连接环11、加固板12、分流板13。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多向导油机构,其中包含:集油结构1、分流结构2、导流结构3和连接结构4,其中:集油结构1与分流结构2相连,导流结构3设置于分流结构2两侧,连接结构4设置于分流结构2上。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的分流结构2底部为四边形结构,底部设有分流板13,该分流板13为L字形结构,包括:用于档油并使液体左右分流的长边和用于引导液体进入第二导液结构的短边6。所述的分流结构2底部的四边形结构向第二导液结构6倾斜并与第一导液结构5及第二导液结构6相连,满足液体优先导向第二导液结构的设计意图。所述的集油结构1为三角形槽,该三角形槽的斜面与分流结构相连,且角度倾向原理集油结构的第二导液结构6的方向。所述的导流结构3包括:第一导液结构5和第二导液结构6,其中:第一导液结构5和第二导液结构6分别设置于分流结构2上相对于集油结构1的两侧,第一导液结构5设置于靠近集油结构1一侧,第二导液结构6设置于远离分流结构2一侧。所述的第一导液结构5为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的四边形槽,该第一导液结构5的宽度小于分流结构2与第二导液结构6的相接宽度。所述的第二导液结构6包括:U型槽7和下沉结构8,其中:下沉结构8设置于分流结构2底部并且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U型槽7设置于下沉结构8旁并且最低点位于分流结构2之上。如图4和图7所示,当经过分流板13的液体进入第二导液结构6后,将优先进入较低的下沉结构8中,待其蓄满后再由分流板13进一步导向其他位置。所述的U型槽7外部设有用于破坏表面张力的衬边结构9,该衬边结构9与U型槽7形状相匹配且凸出于周围平面。所述的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环10和第二连接环11,其中:第一连接环10设置于集油结构1和分流结构2连接处,第二连接环11设置于分流结构2上相对于集油结构1另一侧。所述的分流结构2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的加固板12,其中:加固板12设置于靠近第二连接环11一侧。本装置在一个集油位置的情况下增多了导液的通道及方向,并且通过不同结构的设计实现不同下沉结构的流量分配,并在不同转速不同油量的情况实现高承载区域的优先液体输送。通过观察单向导油机构和多向导油机构的润滑试验效果,多向导油机构在1000-1500rpm情况下油液量增加40%,5000转以上油液量增加20%,轴承温度下降5℃。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专利技术之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n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其中: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分别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的两侧,第一导液结构设置于靠近集油结构一侧,第二导液结构设置于远离分流结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
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其中: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分别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的两侧,第一导液结构设置于靠近集油结构一侧,第二导液结构设置于远离分流结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流结构底部为四边形结构,底部设有分流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油结构为三角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导液结构为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的四边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导油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冬王军政邵鹏蔡华陈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