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9729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所述爬梯包括梯子和多个防护圈,防护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梯子的两侧竖杆上,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梯子的两侧竖杆上,另一端端部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内侧的连接杆上套有套管,套管能够在连接杆上转动,套管外侧端部对称设置两个扇环形挡块,在套管外侧端部沿套管径向形成两个贯穿且对称的扇环形凹槽,所述限位块能够嵌入扇环形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防护性好,安全实用,可灵活折叠,搬运轻便,在施工过程中占用空间小,方便人员施工,并节省存放空间。

A foldable ladder used for manual digg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辅助登高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
技术介绍
根据人工挖孔桩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挖孔桩在成孔开挖过程中,孔内作业人员只能通过悬挂在孔壁的爬梯通向地面,由于爬梯是提供操作人员的上下作业面的唯一通道,爬梯的安全尤为重要,为方便施工,挖孔桩实际施工中常用无护栏的软梯,工人可能坠落,有安全隐患。因此挖孔桩的爬梯应当设有护栏,普通带防护栏的爬梯的护栏不可折叠,放入人工桩孔内由于占用空间较大,影响正常施工,且运输和存放都需要更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该可折叠爬梯防护性好,安全实用,可灵活折叠,搬运轻便,在施工过程中占用空间小,方便人员施工,并节省运输和存放空间。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包括梯子和多个防护圈,所述防护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梯子的两侧竖杆上,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梯子的两侧竖杆上,另一端端部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内侧的连接杆上套有套管,套管外侧端部对称设置两个扇环形挡块。进一步地,所述套管能够在连接杆上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外侧端部沿套管径向形成两个贯穿且对称的扇环形凹槽,所述限位块能够嵌入所述扇环形凹槽内。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的宽度小于扇环形凹槽的最小宽度,即限位块的宽度小于两扇环形挡块之间的最小切向距离,使得限位块能够嵌入所述扇环形凹槽内,并使套管能够绕连接杆旋转,旋转到一定角度后,扇环形挡块遇到限位块被阻挡,从而对套管的旋转角度起到限位作用。所述限位块的宽度小于扇环状凹槽的最小宽度,所述限位块的长度大于套管的内径,使得限位块能够嵌入所述扇环状凹槽中,并被扇环状凹槽的上下边缘卡住,阻挡套管从连接杆端部脱出。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L形,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梯子竖杆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优选朝向梯子竖杆的外侧或内侧,为了保证人员上下具有足够的空间,连接杆自由端优选朝向梯子竖杆的外侧。所述防护圈的两端设有卡孔,通过卡孔卡紧在套管上,使得防护圈在套管上不能转动。优选地,所述限位块为长方体。本技术对限位块的厚度不做特别限定,其厚度足以起到阻挡套管从连接杆端部脱出及对套管转动起到限位作用即可,优选地,所述限位块的厚度与扇环形凹槽深度相同。更优选地,所述连接杆在梯子的两侧竖杆上对称并均匀分布。本技术所述的梯子包括两根竖杆及连接于两根竖杆之间的若干横档。所述防护圈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并且间距相等。防护圈的数量根据施工人员上下爬梯的安全防护需要设置,此处不做特别限定。具体地,本技术的所述防护圈由两端的平直段和中间的弧形段组成,所述防护圈通过一端的平直段与牵引杆连接。在防护圈展开状态下,所述平直段与梯子的竖杆及横档均垂直。优选地,所述梯子的顶端设有悬挂部件。具体地是在梯子的两竖杆的顶部设置两个挂钩,用于将梯子悬挂在孔口上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可折叠爬梯还包括牵引杆,所述牵引杆依次与多个防护圈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牵引杆与梯子的竖杆平行,所述牵引杆通过螺栓和螺帽连接在防护圈上。具体地,所述防护圈的平直段设有螺栓孔,所述牵引杆上也设有相应的螺栓孔,所述牵引杆通过螺栓连接在防护圈的平直段上。更优选地,所述牵引杆与梯子的竖杆长度相等。所述牵引杆的数量为1-3根,等间隔连接在防护圈上,牵引杆之间相互平行。每根牵引杆从下至上依次将多个防护圈连接起来。本技术的牵引杆的作用在于通过拉动牵引杆,带动防护圈及套管旋转向上或向下,从而将防护圈折叠或展开,因此,只要能够起到牵引作用,为了节省材料,减轻爬梯重量,牵引杆的数量优选为1-2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各连接杆分别固定于竖杆上的相邻横档之间,连接杆在梯子两侧的竖杆上对称设置及均匀分布。本技术中,所述扇环状凹槽的最小宽度决定了套管的旋转角度,本技术爬梯的防护圈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防护圈所在的平面呈水平状态,此时所述限位块与扇环形挡块相互顶紧。当防护圈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防护圈所在的平面与梯子的竖杆形成的角度5-30°,此时所述限位块与扇环形挡块相互顶紧。本技术的可折叠爬梯可用于人工挖孔桩桩孔的施工过程中,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登高场所的人员防护。本技术的用于人工挖孔桩可折叠爬梯的工作原理是: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爬梯的通过悬挂部件悬挂在孔口或平台上沿,将牵引杆上螺栓上的螺帽拧松,向下拉动牵引杆,带动防护圈向下转动,同时带动套管绕连接杆向下旋转,即所述扇环形凹槽相对限位块向下旋转,当转至扇环形挡块与限位块接触时,停止转动,此时防护圈正好转至水平状态时,拧紧牵引杆上的螺栓,从而将所有防护圈固定在牵引杆上,所述爬梯可正常使用,当使用结束,拧松牵引杆上螺栓上的螺帽,将牵引杆向上推动,带动防护圈向上转动,并同时带动套管绕连接杆向上旋转,直到扇环形挡块被限位块挡住,拧紧牵引杆上螺栓上的螺帽,从而将防护圈折叠起来。本技术的可折叠爬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套管和限位块的配合使用,可使爬梯防护圈灵活折叠和展开,操作简便,在人员需要上下爬梯时,将防护圈展开,起到防护作用,使用完毕后,可方便地将防护圈折叠起来,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占用空间小,方便人员施工。本技术的爬梯防护性好,安全实用,可灵活折叠,搬运轻便,并节省存放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爬梯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三。图5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四。图6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五。图7为本技术爬梯部件连接示意图之六。图8为本技术爬梯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爬梯折叠状态结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爬梯使用状态图。图中,1-梯子、101-竖杆、102-横档;2-防护圈、201-平直段、202-弧形段;3-连接杆、4-限位块、5-套管、6-扇环形挡块、7-扇环形凹槽、8-悬挂部件、9-牵引杆、10-螺栓孔、11-螺栓、12-螺帽、14-人工挖孔桩桩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这些附图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包括梯子1和多个防护圈2,梯子1由两根竖杆101及连接于两根竖杆之间的若干横档102组成,防护圈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3连接在梯子的两侧竖杆101上,各连接杆3分别固定于竖杆上的相邻横档之间。连接杆3在梯子1的两侧竖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包括梯子(1)和多个防护圈(2),其特征是:所述防护圈(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3)固定在梯子(1)的两侧竖杆(101)上,连接杆(3)的一端固定在梯子(1)的两侧竖杆(101)上,另一端端部设有限位块(4),限位块(4)内侧的连接杆(3)上套有套管(5),套管(5)外侧端部对称设置两个扇环形挡块(6),所述套管(5)外侧端部沿套管(5)径向形成两个贯穿且对称的扇环形凹槽(7);所述可折叠爬梯还包括牵引杆(9),所述牵引杆(9)依次与多个防护圈(2)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包括梯子(1)和多个防护圈(2),其特征是:所述防护圈(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3)固定在梯子(1)的两侧竖杆(101)上,连接杆(3)的一端固定在梯子(1)的两侧竖杆(101)上,另一端端部设有限位块(4),限位块(4)内侧的连接杆(3)上套有套管(5),套管(5)外侧端部对称设置两个扇环形挡块(6),所述套管(5)外侧端部沿套管(5)径向形成两个贯穿且对称的扇环形凹槽(7);所述可折叠爬梯还包括牵引杆(9),所述牵引杆(9)依次与多个防护圈(2)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的宽度小于扇环形凹槽(7)的最小宽度,即限位块(4)的宽度小于两扇环形挡块(6)之间的最小切向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人工挖孔桩的可折叠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能够嵌入所述扇环形凹槽(7)内,所述套管(5)能够绕连接杆(3)旋转。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淑娟周志敏吴兴绍冠聪周守琼陈佺戴桃红罗浩张城潘玉白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投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