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232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所述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包括主管路,用于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调节管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与所述调节管路连通;其中,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存储有冷媒,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适于通过所述调节管路回收所述主管路中的液态冷媒或者向所述主管路补充气态冷媒。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预先在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中存储冷媒,在空调机组调试开机前无需售后专业人员从外部补充超长连管需要的冷媒量,提高安装调试效率;另外,由于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具有储液和补气的作用,使得机组在正常制冷极恶劣环境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自动调节冷媒量,改善制冷效果,提高系统可靠性。

A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in refrigeration m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机组出厂液量一般按照国标管长的要求充注冷媒量,国标管长一般为5m或7.5m,但在空调器的工程安装现场,一般存在30-50m的超长连接管,为了保证机组的运行效果及可靠性,售后安装人员在实地安装超长连接管时,需从外部冷媒罐补充加液;另外在机组正常制冷运行过程中,现有冷媒循环系统无法进行自动调节冷媒充注量,可调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冷媒循环系统在安装调试超长连接管时,需要从外部补充冷媒,而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又无法进行自动调节修正冷媒充注量,影响可调制冷效果及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包括:主管路,用于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的;调节管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与所述调节管路连通;其中,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存储有冷媒,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适于通过所述调节管路回收所述主管路中的液态冷媒或者向所述主管路补充气态冷媒。由此,可以预先在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中存储适量冷媒,在空调机组调试开机前无需售后专业人员从外部补充超长连管需要的冷媒量,提高安装调试效率;另外,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具有储液和补气的作用,使得空调机组在正常制冷极恶劣环境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自动调节冷媒量,改善制冷效果,提高系统可靠性。进一步地,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内设置有内腔缸体,所述内腔刚体用于储存所述冷媒,所述内腔缸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上薄壁换热盘管和下薄壁换热盘管。由此,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不仅具有存储冷媒的作用,还具有气液分离作用,通过上、下薄壁换热盘管中流经的冷媒与储液器内部储存的冷媒之间的热交换作用,实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储液和补气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器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和进液口,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液口均与所述内腔缸体连通,所述上薄壁换热盘管上设有相通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下薄壁换热盘管上设有相通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由此,换热盘管中的高温冷媒和低温冷媒各自独立,通过换热盘管与内腔缸体的配合,实现冷或热流体对储液器内部冷媒降温或加热,降低或提高储液器内部冷媒压力,从而使得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具有存液或对外放气的功能。进一步地,所述主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部件之间,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回气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调节管路包括补气管路和储液管路,所述补气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出气口之间,且所述补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储液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进液口之间,且所述储液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由此,通过补气管路与第三电磁阀的配合,实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补充冷媒的功能,通过储液管路与第四电磁阀的配合,实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回收多余冷媒的功能。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路还包括增压管路,所述增压管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排气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所述第二进口端之间,且所述增压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由此,通过设置增压管路,可大幅增加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的压力,便于冷媒由可换热气液分离器补进入压缩机回气口,以快速增加压缩机内的气态冷媒量,保证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量为最佳冷媒量,提高空调机组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路还包括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所述第二出口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接。由此,通过设置第二支路,使得从压缩机排气口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两条并列路径进入节流部件,配合增压管路,不仅能够增加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部压力,还具有冷凝冷媒的作用,不影响冷媒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地,还包括闪发器,所述调节管路还包括降压管路,所述闪发器的一端通过所述降压管路与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所述第一进口端连接,所述闪发器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路上。由此,通过设置闪发器和降压管路,可降低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的压力,便于主管路中多余的冷媒存储至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中,以保证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量为最佳冷媒量,提高空调机组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所述降压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闪发器内的闪发蒸汽是否进入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中。由此,通过第二电磁阀的开闭控制,来调节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内部的压力。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路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所述第一出口端和所述第一管路连接。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支路,使得从节流部件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两条并列路径进入压缩机,配合降压管路,在实现降低可换热气液分离器压力的同时,还具有蒸发冷媒的作用,不影响冷媒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地,所述节流部件包括沿冷媒流向依次设置的一级节流部件和二级节流部件,所述闪发器设置在所述一级节流部件和所述二级节流部件之间的管路上。由此,两级节流部件的设置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防止管路压力突然降低,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经初步节流后的冷媒进入闪发器,也更易实现减压蒸发。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本专利技术提高的空调器,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与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换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冷媒补充流向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冷媒储存流向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冷凝器;3-蒸发器;4-可换热气液分离器;5-闪发器;6-第一超长连管;7-第二超长连管;8-一级节流部件;9-二级节流部件;10-第一电磁阀;11-第二电磁阀;12-第三电磁阀;13-第四电磁阀;41-内腔缸体;42-上薄壁换热盘管;43-下薄壁换热盘管;44-出气口;45-进液口;46-第一出口端;47-第一进口端;48-第二进口端;49-第二出口端。具体实施方式空调机组有时会使用于安装超长连接管的应用场景中,此时空调机组出厂液量无法满足安装超长连接管后的液量,需在售后安装时从外部冷媒罐补充液量。此外,在机组常规运行过程中,现有冷媒循环系统缺乏良好的冷媒量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得空调机组中的冷媒量与最佳冷媒量之间存在偏差,导致空调机组不能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影响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可以进行冷媒量调节的方法和装置。冷媒量的自动调节可以在空调制冷和/或制热模式下进行,不同模式下,空调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管路设置和控制方法会有所不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是在空调制冷模式下可以进行冷媒量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管路,用于连接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部件和蒸发器(3);/n调节管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n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与所述调节管路连通;/n其中,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内存储有冷媒,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适于通过所述调节管路回收所述主管路中的液态冷媒或者向所述主管路补充气态冷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管路,用于连接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部件和蒸发器(3);
调节管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
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与所述调节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内存储有冷媒,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适于通过所述调节管路回收所述主管路中的液态冷媒或者向所述主管路补充气态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中的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换热气液分离器(4)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内设置有内腔缸体(41),所述内腔刚体(41)用于储存所述冷媒,所述内腔缸体(41)的外壁上设置有上薄壁换热盘管(42)和下薄壁换热盘管(43)。


3.根据权利要求2中的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44)和进液口(45),所述出气口(44)和所述进液口(45)均与所述内腔缸体(41)连通,所述上薄壁换热盘管(42)上设有相通的第一进口端(47)和第一出口端(46),所述下薄壁换热盘管(43)上设有相通的第二进口端(48)和第二出口端(49)。


4.根据权利要求3中的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在所述冷凝器(2)与所述节流部件之间,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1)回气口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
所述调节管路包括补气管路和储液管路,所述补气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出气口(44)之间,且所述补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2);所述储液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进液口(45)之间,且所述储液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13)。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忠衍王义祥王成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