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265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其中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相互匹配形成压缩部的动涡盘、静涡盘,所述静涡盘上具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外壳体的外周上设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贯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流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利用温差驱动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实现散热冷却,在无需单独设置换热介质的流动驱动部件时实现对泵体的有效冷却。

Cooling structure of compressor pump body,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当冷凝温度一定时,普通涡旋压缩机在低蒸发温度下运行时(如超低温制热等极限工况),将发生以下问题:吸气比容增大,冷媒循环量减少,制热能力下降;压比增大、容积效率下降,压缩机输气量及能效显著下降;排气温度快速升高,使润滑油黏度急剧下降,影响压缩机润滑。当排气温度与润滑油闪点接近时,会使润滑油碳化,同时因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压缩机泵体零件将出现严重的热膨胀变形,进而导致压缩机磨损失效,因此,如何能够高效地将所述泵体组件中动涡盘、静涡盘的热量散除一直是业内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利用温差驱动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实现散热冷却,在无需单独设置换热介质的流动驱动部件时实现对泵体的有效冷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相互匹配形成压缩部的动涡盘、静涡盘,所述静涡盘上具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外壳体的外周上设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贯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流动。优选地,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环绕所述外壳体设置,且所述散热板上构造有散热流道,所述散热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贯通。优选地,所述散热流道为构造于所述散热板的环状凹槽,还包括散热流道盖板,所述散热流道盖板可拆卸地覆盖连接于所述散热流道上。优选地,所述散热板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翅片。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包括处于所述静涡盘远离所述动涡盘一侧端面上的端面冷却流道以及用于贯通所述散热流道与所述端面冷却流道的第一连通流道。优选地,所述端面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同心的环状流道,相邻的任意两个环状流道之间贯通连接。优选地,所述压缩泵体冷却结构还包括端面冷却流道盖板,所述端面冷却流道为凹槽结构,所述端面冷却流道盖板可拆卸地覆盖连接于所述凹槽结构上。优选地,所述压缩泵体冷却结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支撑于所述外壳体内且用于支撑所述动涡盘,所述支架上构造有第二连通流道,所述第二连通流道连通所述散热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优选地,所述动涡盘上构造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支架上还构造有与所述第二连通流道连通的第三连通流道,所述第三连通流道连通所述散热流道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具有沿所述动涡盘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轴向孔道,所述第三连通流道具有沿所述动涡盘的轴向延伸的第二轴向孔道,所述第一轴向孔道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轴向孔道的孔径,以保证所述动涡盘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轴向孔道与所述第一轴向孔道密封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构造于所述动涡盘的基体内,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具有能够与所述动涡盘的外周侧贯通的工艺孔,所述工艺孔处设有封堵部件。优选地,所述第二连通流道具有与所述散热流道连通的径向孔道,所述径向孔道中装设有套管,且所述套管至少部分处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径向孔道对应的孔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泵体冷却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压缩机,通过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设置散热部,在静涡盘上设置第一冷却流道,并将散热部与第一冷却流道之间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在以静涡盘为主的热端与散热部为主的冷端(相对冷端)之间的温差作用下形成换热循环,也即前述的温差形成了所述换热介质的循环驱动源,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那样增加相应的换热介质的流动驱动部件,从而能够在无需设置单独的流动驱动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对泵体的有效冷却,进而能够有效抑制泵体因温升过大带来的热变形及动涡盘及静涡盘之间的摩擦损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略去静涡盘后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散热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静涡盘的端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动涡盘;11、第二冷却流道;111、第一轴向孔道;112、封堵部件;2、静涡盘;21、第一冷却流道;211、端面冷却流道;212、第一连通流道;22、端面冷却流道盖板;3、支架;31、第二连通流道;32、第三连通流道;321、第二轴向孔道;4、套管;5、曲轴;61、第一密封件;62、第二密封件;10、外壳体;101、散热部;1011、散热板;1012、散热流道;1013、散热流道盖板;1014、散热翅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包括外壳体10,所述外壳体10内设置有相互匹配形成压缩部的动涡盘1、静涡盘2,动涡盘1与曲轴5驱动连接,所述静涡盘2上具有第一冷却流道21,所述外壳体10的外周上设有散热部101,所述散热部10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贯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流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外壳体10的外部设置散热部101,在静涡盘2上设置第一冷却流道21,并将散热部101与第一冷却流道21之间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在以静涡盘2为主的热端与散热部101为主的冷端(相对冷端)之间的温差作用下形成换热循环,也即前述的温差形成了所述换热介质的循环驱动源,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那样增加相应的换热介质的流动驱动部件,从而能够在无需设置单独的流动驱动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对泵体的有效冷却,进而能够有效抑制泵体因温升过大带来的热变形及动涡盘1及静涡盘2之间的摩擦损耗。所述换热介质可以采用一般的冷却液,也可以为相变材料(气液相变材料)。作为所述散热部10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散热部101包括散热板1011,所述散热板1011环绕所述外壳体10设置,且所述散热板1011上构造有散热流道1012,所述散热流道1012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贯通。所述散热板1011最好能够与所述外壳体10一体成型,如此能够保证所述散热板1011与所述外壳体1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同时也能够利于散热流道1012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之间的贯通密封连接。当然,其也可以单独的连接于(栓接或者焊接)所述外壳体10的外侧,此时,在所述散热流道1012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之间的连接处应注意密封处理。最好地,所述散热流道1012为构造于所述散热板1011的环状凹槽,还包括散热流道盖板1013,所述散热流道盖板1013可拆卸地覆盖连接于所述散热流道1012上,可以理解的,所述环状凹槽的开口侧朝向于用户一侧,这样能够便利所述散热流道1012在所述散热板1011上的构造过程。所述散热流道盖板1013与所述散热流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所述外壳体(10)内设置有相互匹配形成压缩部的动涡盘(1)、静涡盘(2),所述静涡盘(2)上具有第一冷却流道(21),所述外壳体(10)的外周上设有散热部(101),所述散热部(10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贯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泵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所述外壳体(10)内设置有相互匹配形成压缩部的动涡盘(1)、静涡盘(2),所述静涡盘(2)上具有第一冷却流道(21),所述外壳体(10)的外周上设有散热部(101),所述散热部(10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贯通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路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101)包括散热板(1011),所述散热板(1011)环绕所述外壳体(10)设置,且所述散热板(1011)上构造有散热流道(1012),所述散热流道(1012)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流道(1012)为构造于所述散热板(1011)的环状凹槽,还包括散热流道盖板(1013),所述散热流道盖板(1013)可拆卸地覆盖连接于所述散热流道(10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011)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翅片(10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包括处于所述静涡盘(2)远离所述动涡盘(1)一侧端面上的端面冷却流道(211)以及用于贯通所述散热流道(1012)与所述端面冷却流道(211)的第一连通流道(2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冷却流道(211)包括多个同心的环状流道,相邻的任意两个环状流道之间贯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面冷却流道盖板(22),所述端面冷却流道(211)为凹槽结构,所述端面冷却流道盖板(22)可拆卸地覆盖连接于所述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马英超魏会军刘雷李雪峰陈江嘉曲成林毕远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