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在相邻工作面的上方工作面回采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在滞后区域内立设强力墩柱,在沿上方工作面采空区一侧形成可用于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通过拆除、运输和重新立设作业,不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滞后区域内立设的强力墩柱转移到下方工作面采空区的滞后区域内,在沿下方工作面采空区一侧形成可用于下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下方工作面沿空留巷的矿压强度,降低支护难度和支护成本,也使劳动组织更加方便。
A combined support method of gob side entry retaining in adjacent working 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
技术介绍
在煤矿深部以及针对厚煤层进行开采中,由于巷道承受强动压,而要求使用大量的单体支柱,才能达到支护效果,但由于单体支柱本身存在让压的技术考虑,因而,单体支柱往往存在较大变形,从而也使得顶板或顶煤存在较大变形,这不仅使得单体支柱无法回收,更使得沿空留巷一侧的顶板在工作面开采过后,也不能及时垮落,使得工作面采空区上方依然存在明显的矿压现象,并传递到下方相邻工作面,使得下方相邻工作面在进行巷道支护时更加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单体支柱,单体支柱的增多势必也影响巷道的使用。因此,目前沿空留巷支护方法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在相邻工作面的上方工作面回采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在滞后区域内,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和喷浆密闭网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与滞后区域隔离开来,在滞后区域内立设强力墩柱,强力墩柱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上方工作面采空区一侧形成可用于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超前区域的巷道内,巷道顶板采用单体支柱和π型梁组合的支护方式,随着上方工作面不断推进,超前区域不断变为滞后区域,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单体支柱和π型柱组合支护方式不断被强力墩柱代替;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在上方工作面回采完毕或回采过程中,开始回采;在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在滞后区域内,在与下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和喷浆密闭网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与滞后区域隔离开来;通过拆除、运输和重新立设作业,不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相邻滞后区域内立设的强力墩柱转移到下方工作面采空区的滞后区域内,强力墩柱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下方工作面采空区一侧形成可用于下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所述强力墩柱为一个以上预制混凝土柱体的组合体,预制混凝土柱体在地面形成,在初次使用时从地面运输到井下,在立设强力墩柱时,在预制混凝土柱体与顶板之间通过浇注高水材料实现带压接顶。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所述强力墩柱的各预制混凝土柱体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进行组合。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在切顶挡矸支柱和喷浆密闭网上方顶板区域还打有切顶锚索。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通过现场矿压监测来进一步确定滞后区域和超前区域的范围,滞后区域和超前区域内应力集中系数均大于1。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强力墩柱通过机械手或绞车吊装的方式实现运输和立设。在上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中,强力墩柱的数量通过工作面顶板来压强度进行确定。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本专利技术中的强力墩柱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护强度,本身允许变形小,而且通过带压接顶支护,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保证强力墩柱在上方工作面回采后,通过拆除高水材料接顶部分,较为容易地将强力墩柱移到下方工作面沿空留巷作业使用。(2)本专利技术通过及时移除上方工作面沿空留巷中的强力墩柱,以及切顶挡板支柱和切顶锚索的作用,使得上方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不会留存大面积的悬顶,进而减弱了下方工作面沿空留巷作业的矿压显现,因此,本专利技术有效降低下方工作面沿空留巷的支护强度和成本投入。(3)本专利技术由于是通过相邻工作面二次,乃至三次、四次重复使用强力墩柱实现了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作业的接续,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沿空留巷支护投入。(4)本专利技术由于是同种工艺进行施工,因此,本专利技术劳动组织协调更为方便。附图说明为了使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上方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下方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平面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上方工作面采空区,2-切顶挡矸支柱,3-喷浆密闭网,4-切顶锚索,5-强力墩柱,6-单体支柱,7-π型梁,8-滞后区域,9-超前区域,10-下方工作面采空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和2是本专利技术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在相邻工作面的上方工作面回采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在滞后区域8内立设强力墩柱5,强力墩柱5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一侧形成可用于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超前区域9的巷道内,巷道顶板采用单体支柱6和π型梁组合的支护方式,随着上方工作面不断推进,超前区域9不断变为滞后区域8,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单体支柱6和π型柱组合支护方式不断被强力墩柱5代替;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在上方工作面回采完毕或回采过程中,开始回采;在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通过拆除、运输和重新立设作业,不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滞后区域8内立设的强力墩柱5转移到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的滞后区域8内,强力墩柱5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一侧形成可用于下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强力墩柱5为一个以上预制混凝土柱体的组合体,预制混凝土柱体在地面形成,在初次使用时从地面运输到井下,在立设强力墩柱5时,在预制混凝土柱体与顶板之间通过浇注高水材料实现带压接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强力墩柱5的各预制混凝土柱体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进行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上方顶板区域还打有切顶锚索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现场矿压监测来进一步确定滞后区域8和超前区域9的范围,滞后区域8和超前区域9内应力集中系数均大于1。在本实施例中,强力墩柱5通过机械手或绞车吊装的方式实现运输和立设。在本实施例中,强力墩柱5的数量通过工作面顶板来压强度进行确定。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n在相邻工作面的上方工作面回采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n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在滞后区域(8)内立设强力墩柱(5),强力墩柱(5)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一侧形成可用于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超前区域(9)的巷道内,巷道顶板采用单体支柱(6)和π型梁组合的支护方式,随着上方工作面不断推进,超前区域(9)不断变为滞后区域(8),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单体支柱(6)和π型柱组合支护方式不断被强力墩柱(5)代替;/n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在上方工作面回采完毕或回采过程中,开始回采;/n在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n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n通过拆除、运输和重新立设作业,不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滞后区域(8)内立设的强力墩柱(5)转移到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的滞后区域(8)内,强力墩柱(5)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一侧形成可用于下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邻工作面沿空留巷联合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工作面的上方工作面回采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
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在滞后区域(8)内立设强力墩柱(5),强力墩柱(5)通过对上方顶板的支护,在沿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一侧形成可用于下方工作面开采的沿空巷道,在超前区域(9)的巷道内,巷道顶板采用单体支柱(6)和π型梁组合的支护方式,随着上方工作面不断推进,超前区域(9)不断变为滞后区域(8),在与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单体支柱(6)和π型柱组合支护方式不断被强力墩柱(5)代替;
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在上方工作面回采完毕或回采过程中,开始回采;
在相邻工作面的下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相邻区域确定为滞后区域(8),将工作面前方区域确定为超前区域(9);
在滞后区域(8)内,在与下下方工作面相邻一侧,进行沿空留巷作业,通过采用切顶挡矸支柱(2)和喷浆密闭网(3)将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与滞后区域(8)隔离开来;
通过拆除、运输和重新立设作业,不断将上方工作面采空区(1)相邻滞后区域(8)内立设的强力墩柱(5)转移到下方工作面采空区(10)的滞后区域(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红普,吕华文,王东攀,刘跃东,刘超儒,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