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9319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的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包括中转待处理污水的集水池、连通集水池的出水泵、连通出水泵的出水管的柱形塔体,所述塔体的高径比为10:1,该塔体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配水区、填料层、滤层、承托层和下部空心室,填料层由粒径3‑5mm的颗粒状填料组成,填料层的孔隙率为30%,填料层高度为80‑120cm;滤层厚度为60‑80cm;承托层由直径为4cm的卵石组成,承托层高度为8cm;配水区设置有连接水泵的进水口,下部空室设置有出水口,塔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孔,排出反应过程产生的氮气。处理效果好,适宜于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处理和污水的深度处理。

A deep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device without carbon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法对氮磷的去除机理比较复杂,脱氮需要涉及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的过程,除磷则有吸磷和释磷等多个生化反应过程。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其微生物的组成、基质类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完成脱氮和除磷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过程间的矛盾关系,如底物竞争、回流硝酸盐、硝化和反硝化容量、释磷和吸磷的容量、脱氮除磷的泥龄矛盾、曝气能耗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处理工艺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一级A乃至更高排放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不同于除磷可以通过化学法,脱氮大多需要通过生物法去除。目前,河湖水环境治理,特别是湖泊治理过程中,微污染水中总氮的去除一直是难点和重点;污水厂提标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同样聚焦在深度脱氮。总氮TN在上一轮提标改造中(国标一级B提标至国标一级A,20mg/L降至15mg/L),已经凸显了其难度。究其原因,无论是微污染水体或是污水厂尾水处理,均面临碳源不足的现象,水中碳源(可生物降解COD)无法满足脱氮微生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包括中转待处理污水的集水池(1)、连通集水池的出水泵(2)、连通出水泵的出水管的柱形塔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高径比为10:1,该塔体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配水区(7)、填料层(9)、滤层(10)、承托层(11)和下部空心室(12),填料层由粒径3-5mm的颗粒状填料组成,填料层的孔隙率为30%,填料层高度为80-120cm;滤层厚度为60-80cm;承托层由直径为4cm的卵石组成,承托层高度为8cm;配水区设置有连接水泵的进水口,下部空室设置有出水口,塔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孔(5),所述滤层填充物为砂,所述砂的粒径为3-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包括中转待处理污水的集水池(1)、连通集水池的出水泵(2)、连通出水泵的出水管的柱形塔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高径比为10:1,该塔体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配水区(7)、填料层(9)、滤层(10)、承托层(11)和下部空心室(12),填料层由粒径3-5mm的颗粒状填料组成,填料层的孔隙率为30%,填料层高度为80-120cm;滤层厚度为60-80cm;承托层由直径为4cm的卵石组成,承托层高度为8cm;配水区设置有连接水泵的进水口,下部空室设置有出水口,塔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孔(5),所述滤层填充物为砂,所述砂的粒径为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上端设置有布水槽(8),所述布水槽上设置均布的布水孔(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槽上设置的布水孔的轴向路径为螺旋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的颗粒状填料为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所述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粒径为5mm,所述填料层的高度为10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碳源深度生物脱氮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健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清生态环境宁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