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103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包括有本体,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本体具有横向板以及分别一体连接于横向板的左翼板、右翼板,横向板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左翼板和右翼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横向板的左、右端,所述横向板、左翼板以及右翼板三者组成C形;横向板的中间部位沿左右方向往上拱起,左翼板和右翼板均自前往后倾斜向上设置,左翼板和右翼板均呈向下拱起状,左翼板和右翼板两者的上端面一体往下凹设有若干导流槽;其质量轻并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还无需加强筋,减少加工成本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有效对行驶时对本体所产生的逆向风力进行分散,符合空气动力学,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C-shaped carbon fiber rear spoi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
技术介绍
汽车尾翼,专业叫法为扰流翼,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扰流板包括前扰流翼和后扰流翼两种,分别用于安装在汽车前端和后端。现有的后扰流翼一般采用塑胶结构,为了增强整体的强度,往往增加了加强筋,导致加工成本高;而且,塑胶结构的后扰流翼的抗腐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差。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使得产品质量轻并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还无需加强筋,减少加工成本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而且,有效对行驶时对本体所产生的逆向风力进行分散,符合空气动力学,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所述本体具有横向板以及分别一体连接于横向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所述本体具有横向板以及分别一体连接于横向板的左翼板、右翼板,所述横向板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横向板的左、右端,所述横向板、左翼板以及右翼板三者组成C形;/n所述横向板的中间部位沿左右方向往上拱起,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均自前往后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均呈向下拱起状,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两者的上端面一体往下凹设有若干导流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所述本体具有横向板以及分别一体连接于横向板的左翼板、右翼板,所述横向板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横向板的左、右端,所述横向板、左翼板以及右翼板三者组成C形;
所述横向板的中间部位沿左右方向往上拱起,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均自前往后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均呈向下拱起状,所述左翼板和右翼板两者的上端面一体往下凹设有若干导流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的外径自前往后渐大,以及导流槽的深度自两端朝向中间渐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开设有贯通外界的第一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翼板上开设有贯穿其前后端的第二通孔,所述右翼板上开设有贯穿其前后端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左翼板的第一通孔间距设置,所述第三通孔和右翼板的第一通孔间距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分别对称设置于横向板的左、右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形碳纤汽车后扰流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的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元利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艾可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